「所謂『親』,就係指親近市民,以市民利益為優先。『疏』就係指疏遠市民,以從政者自己政治利益為優先。」
如果把標點符號拿掉,這簡直就是一對長聯,但有沒有標點符號,都不知道這是在講什麼。我突然覺得自己中文好差。
據曾蔭權先生解釋,這就是他對「親疏有別」這四個字的理解。他說以上這對「長聯」的時候,眼睛還在看稿,可見是有字為憑的。這字是誰寫給他的?有沒有寫錯什麼?
不然,以我的中文水平,不會看不懂的。我再次覺得自己中文好差。只記得,曾先生第一次講「親疏有別」,是在說他對政黨的關係,跟「市民」沒什麼瓜葛。如今,「市民」突遭寵幸,雖不至於受寵若驚,但肯定一頭霧水。
其實,做人做到「親疏有別」有什麼不對呢?
人又不是機器,有情感有好惡,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喜什麼憎什麼,「親君子而遠小人」,古訓有之,就是教你要分得清「親」「疏」。
做大人物,愛憎分明才有性格。面面俱圓的,是世界仔。世界仔前怕狼後怕虎,團團作揖,親疏不分,以為天衣無縫,結果卻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所以,怕什麼親疏有別呢?最要緊的,是真心做事,站在道理上。有道理,該親就親,該疏就疏,反之,天怒人怨,還跑去「市民」中亂「親近」,那只會嚇壞「市民」,一哄而散,躲起來「疏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