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大國周遭的小國基於彼此經濟體規模及結構不同,在全球漸趨一體化下,小國利用自己的長處或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充份發揮自身的特色和經濟彈性與大國合作,往往會取得較大的成功,我們可從愛爾蘭或荷蘭等歐洲小國看到類似案例,其共通之處皆在於藉着租稅、研發、人力等軟體領域的改進,開放門戶並從中享受物流、資金進出的利益。
放寬大陸投資上限
同樣地,中國崛起後,台灣要借重的不全然是複製香港CEPA後的經驗,而是開始學習如何放大台灣的優勢,例如近期馬政府呼籲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的上限,及替資本市場尋找新資金等活絡經濟的措施,其背後回歸市場機制、順勢而為的精神,遠遠勝過表面意義。
馬政府日前表示,企業赴大陸投資的金額不得超過淨值40%上限,最快於7月底前鬆綁,算是對工商界多年來的要求,做出初步善意回應。儘管筆者具體地去分析後,發現直接受惠此開放政策的多屬中小企業,短期內受惠程度可能不如市場預期,且主導此事的經濟部仍須耗時與其他相關部門協商,但值得稱許的是,日後政府與民間至少可基於此一政策的精神與架構,不再忽略兩岸往來越趨密切的事實,透過彼此協商尋求日後更佳的平衡點。
提升勞工技術改善軟體
我們從近年各國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快速流往新興市場的趨勢可看出,新興市場儘管投資風險極高,但歐美及其他較成熟的亞洲經濟體系的成長,已達到樽頸位。以中國周邊的國家而言,新加坡將自己定位為東協的門戶及服務的增值中心,香港則基於龐大的中國腹地,以中國經貿的門戶自許,自八十年代即赴大陸發展的台商,更應該根據經濟結構的改變,着手進行產業的升級計劃,包括勞工技術水平的提升、軟體環境的改善等。
如將赴大陸投資與產業空洞化畫上等號,徒然讓民粹意見凌駕於潮流趨勢之上,不僅難以扭轉目前的局面,也怕錯失了台商發展的良機。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