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昨天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回應民望插水問題時稱,民望對他來說如浮雲,他自1995年擔任財政司以來,一直沒有野心。而政府民望下跌,立法會議員及批評政府傳媒的民望亦下跌。民望不是零和遊戲。
民望當然不是零和遊戲,但也絕不是同步的遊戲。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根據顯示,立會議員與批評政府傳媒的民望,會跟着政府民望同步升跌。
曾蔭權已是特首的第二個任期,到2012年任滿,不可能更上層樓了。因此,沒有野心也是事實。但任何掌政者,都不應該視民望如浮雲,因為民望反映人民對掌權者的滿意程度。必須重視民調,重視民望,才能檢討缺失,改善施政。若把民望視若浮雲,毫不介意,沒有反應,那麼還會對「眾人之事」用心思嗎?
曾蔭權也許真的是言為心聲,因此在民望持續插水時,他仍說通脹是全球性現象,政府可做的事不多。直至本月初習近平來香港,對曾蔭權表示,香港通脹壓力增大,物價上漲,對市民生活造成一定影響。這段話等於側面批評曾蔭權處理通脹不力。習近平其後的「通情達理,團結高效」的訓示,也暗示曾的施政不夠「高效」。這才真正觸動到曾蔭權不能不紓緩民困了。因為儘管曾對特首任滿之後沒有野心,但也不想步董建華後塵提前下台。
即使這樣,根據較早前的消息,曾的紓解民困措施,仍打算等到新一屆立法會成立,才申請撥款。說明這位視民望如浮雲的特首,並不是急市民所急。直到最後,由於有泛民議員表示,會將紓困撥款與協助四川重建撥款綑綁,即必須一起在明天通過,曾蔭權才急急提出趕在明天通過實施。
把紓困撥款與賑災撥款綑綁,本是毫無道理之事。但若沒有綑綁意向,沒有明天要通過四川撥款這一關,又能否期待曾蔭權會趕在這一屆立法會期內提出及完成紓困撥款呢?民望不能迫使他做任何事。只有習近平訓示和要完成向災區撥款任務,才可以迫他臨急抱佛腳地提出紓解民困措施。
紓解措施共十項,放水的程度超過一般預期。撥出款項110億元,比先前預料的約50億多一倍。這些措施當然會受到立法會各黨議員和市民普遍歡迎。儘管仍有些低收入的貧窮戶沒有受惠。
但綜觀十項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是一次過的短期紓緩,卻不是長期性措施。比如綜援金在02年削減後,這一次並沒有恢復原有水平。這些措施暫時也無意在明年延續。曾蔭權的說法是,政府必須審慎理財,相信通脹壓力並非永遠持續。他的意思是,如來年通脹減緩,又或者政府收入下降,就未必需要或未必有能力繼續這樣派糖了。
所謂長遠措施,並非單單指將十項措施延續,而是更需要思考在全球通脹的經濟環境下,香港的經濟要朝甚麼方向發展。比如,是否可考慮讓聯繫滙率脫鈎,以減低通脹壓力。又或者在庫存充裕的情形下,撥款發展一些具未來競爭力的行業。在這方面,政府的智囊、專家、行會成員,都有不容推卸的責任。他們應該從專注於做政治化妝師的角色,轉為真正思考如何為香港經濟「治本」。若不稱職,特首就應該如一位議員所提議的,考慮撤換或改組。
不過,視民望如浮雲的特首,怎會理會民調所反映的市民真正聲音呢?特首告訴我們,世界各地因物價上升,政府民望下滑,香港已較好;又說,議員及傳媒的民望亦下跌。特首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因為特首不是民選,立法會又未實現全面普選,所以,香港市民縱不滿,也沒有辦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