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10億 為100億賑災開路<br>做法前所未有「純粹政治考慮」

花110億 為100億賑災開路
做法前所未有「純粹政治考慮」

【本報訊】特首曾蔭權昨日出席今屆立法會最後一次答問大會,接受議員質詢前,先宣佈政府會推出110億元的短期紓解民困措施,比早前外界盛傳港府計劃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的100億元,還高出10億元。有學者和議員均認為,政府破天荒在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以外的時間,申請巨額撥款紓解民困,全是出於政治考慮,目的是想減低立法會就政府申請四川賑災撥款的阻力。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政府過去一向奉行審慎理財原則,從未試過在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以外的時間,動用過百億公帑推出紓解民困措施,「今次政府做法,純綷係出於政治考慮。」

幾十億已符社會預期

雷鼎鳴分析,政府推出紓解民困的措施撥款剛剛超過100億元,是希望避開輿論壓力,「如果唔係因為四川地震,我估計政府未必肯攞110億出嚟。單純計條數,其實攞幾十億出嚟,已經合乎社會一般預期。」但他指出,政府若要有效改善本港經濟,不能單靠這些作用短暫的派糖措施,長遠應改善營商環境,及提升香港競爭力。
有民主派人士透露,特首辦主任陳德霖於本周初,仍聲稱要政府短期推出紓解民困措施有難度,直至前日才改變口風,表示會在昨日推出紓解民困措施。該泛民中人分析,其實早前政府只提出撥款100億為四川賑災,未有同時提出措施紓解民困後,無論民主派和建制派,都面對社會強大反對撥款的壓力。
事實上,市民的不滿早於電台烽煙節目中表達。有市民質疑政府只顧內地不理香港;更有市民去信立法會申訴部,要求立法會不要支持政府的四川賑災撥款申請;他們質疑政府只向內地撥款100億,但卻不幫助深受通脹壓力的本港市民,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因為撥款來自公帑,是香港市民財產,不能因為政府喜好說捐就捐。
民主黨李永達表示,早前在坊間的確聽到不少市民認為政府只向四川撥款,不顧本港基層和弱勢市民困苦的做法不當;現時政府撥出110億元紓解民困,動用公帑比四川撥款更高,相信可以減低市民的不滿,民主黨亦計劃支持兩項撥款。立場相對激進的社民連陳偉業,昨日亦稱會投票支持撥款為四川賑災和紓解民困。

學者:措施令物價無法下降

【本報訊】行政長官曾蔭權罕有地在財政預算案或施政報告以外,推出大規模紓緩民困的財政措施。有學者批評他只是「派錢買民望」,政治目的破壞了公共理財原則,不但未能反通脹,大量派錢更可能刺激消費需求,令物價無法下降。
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鉅威指出:「10項措施都反唔到通脹,根本只係派錢買民望。」油價急升是通脹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政府不願意減汽油稅;而內地食品價格方面,政府需與內地食品供應商達成價格協議,才能穩定食品價格。新措施派錢110億元,反而可能令市民增加消費,物價因此更難下降。
他又認為,去年庫房水浸純因股市好景,今年股市轉差,政府再大花儲備,明年財政有可能惡化。

指開了一個壞先例

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蘇偉文表示,本港通脹主要由外圍因素造成,包括人民幣升值、美元轉弱等,派錢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政府應該從改善就業入手,令市民自食其力對抗通脹。10項措施的110億元支出應不足以令政府財政狀況惡化,卻開了一個壞先例,「次次都派錢,將來經濟不景時,政府就好難再拒絕市民派錢的要求。」

網民有嘢講:早知政府廢

「一早就知個政府廢,7.1嗰日又唔行出嚟,好多人仲話寧願去游水㖭,𠵱家先至咁勞氣都冇用。」
──CBBCBB(親子王國)

「完全無受惠,唔係學生,唔係長者,唔住公屋,無交稅租屋無電費,點解唔派錢呀!」
──網絡旗冰(香港討論區)

「我哋呢啲做生做死,小朋友考得好,禮物都唔敢買多份!係咪要我哋做埋綜援人士,阿『正苦』(政府)先開心。」
──姑拉拉(親子王國)

「叫特首先減四萬蚊人工,減輕庫房負擔,我就服佢!」
──Pulmma(親子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