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常吃鹹魚鼻咽癌風險高<br>中大新測試 及早尋病毒基因

幼兒常吃鹹魚鼻咽癌風險高
中大新測試 及早尋病毒基因

【本報訊】鹹魚雖然可增加餸菜香味,但兒童應避免進食,以免患上鼻咽癌。香港中文大學專家指出,有研究發現8歲以下兒童若經常進食鹹魚,長大後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兒童年紀越小,食鹹魚影響健康的風險越高。中文大學研究以血液測試方法找出沒有病徵的早期鼻咽癌患者,盡早進行治療,可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血液測試準確度高達95%。 記者:陳沛冰

鼻咽癌是本港及南中國最常見的癌症之一,05年本港約有1,000宗鼻咽癌新症,近400人死亡。
中大化學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陳君賜表示,有研究發現南中國以往有很多漁民患上鼻咽癌,原來他們兒時經常進食鹹魚煲粥,因加入鹹魚後令粥更鮮味,不少漁民在戒奶期已開始進食鹹魚。

遺傳也是主因

鹹魚含有致癌物亞硝胺,可增加鼻咽癌風險。陳君賜指出,有研究發現,8歲以下兒童若經常進食鹹魚,可增加中年時鼻咽癌病發風險,故家長不宜太早給幼兒吃鹹魚,而成年人小量進食,則問題不大。除食鹹魚外,遺傳也是引發鼻咽癌的主要原因。
早期鼻咽癌的治療率非常高,若於第一及二期鼻咽癌病發時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5%,但不少病人因沒有病徵,很多時延至第四期才治療,五年存活率降至只有約50%。
為了識別無病徵的早期患者,中大化學病理學系講座教授盧煜明表示,成功研發一項無創性測試方法,只需抽取病人小量血液,化驗血漿內的EB病毒基因數量,便可得知是否患上早期鼻咽癌,代替以往入侵性的內視鏡檢查。
盧煜明表示,95%人都帶有可引致鼻咽癌的EB病毒,正常情況下,病毒潛伏在血液的免疫細胞,在血漿中找不到基因,鼻咽癌患者的血漿卻可找到病毒基因,每毫升血液可含有高達100萬個單位的病毒基因,完成治療後,病毒基因會在血液完全消失。

鹹魚含有亞硝胺,可增加鼻咽癌風險。

招募普查市民

該系助理教授洪之韻表示,為了解血液測試是否適合作為鼻咽癌的全民普查方法,將會進行為期兩年研究,並於本月底起召募1,000名40至60歲沒有鼻咽癌病徵的市民參與,參加者在18個月內接受三次血液測試,若發現測試結果有異常,會轉介接受鼻咽內視鏡檢查。該系會於本月27日起,在沙田區六個屋苑舉辦12次招募會,詳細可瀏覽中大醫學院網頁: http://www.med.cuhk.edu.hk/v7/。

鼻咽癌新測試方法只需取小量血,檢查病毒基因數量,便知道是否患上早期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