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時期記掛成都的朋友,說秋涼後去看他們,有計劃不如無計劃,上個周末成都媒體友人邀約同遊,看看災後日常生活,於是匆匆出門隨他們跑了一趟災區。
既是匆匆之遊,有的只是初始印象,卻來得頗深刻。這大概便是城市的氣質,歷經悲歡離合仍然留下來,經過放大與蔓延,最終成為核心的特質。
在重災區如都江堰處處可見頹垣敗瓦,曾經繁榮的街道變得死寂,我們開車經過,禁不住議論奇形怪狀的樓房損毀情況,想到的既是天災也是人禍。路上顯眼的是一幅又一幅宣傳布條,紅底黑字或紅底白字,寫着鼓動人心的標語,力量多從上而下,宣揚黨的勝利,軍方的勝利,救災的勝利。另一階段的標語,則強調重建的精神,主旨也是弘揚黨民團結的勝利。
這「勝利」兩字刺眼,充份體現這種極權國家的管治特色,仍是英雄主義崇拜。可是,成都民眾比我想像中沉靜。沒有勝負的概念,就照常生活,在廢墟裏依樣擺出桌子,喝茶,閒聊,不慌不忙。不急喊口號做英雄,倒記掛着平常心,老實過日子。一杯綠茶,一張竹椅,一把撥扇,路邊一坐就是一個下午。這完全是我心儀已久的蜀都風範,婉約裏有大氣,寬廣裏見細節。
遂想起多年前愛讀的一本法國小說《口信》,戰火分隔一對戀人,一方性命垂危仍千方百計跑去相會,只堅執着這句在書中不斷出現的老話:活着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