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筒」文化 激化體制漏洞

「大花筒」文化 激化體制漏洞

美國人對銀行體制失卻信心,而銀行體制的破洞,除了監管問題,也源自美國人信貸過度。
美國經濟於1990年代出現了史上最長的榮景,美國開始由下而上「大花筒」。美國人信貸買樓買車買股票,喬治布殊政府也債台高築應付龐大軍費。先使未來錢,是社會文化。
由上而下都債台高築,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又竟敢將借貸按揭包裝成投資工具,結果某個關節眼出現爆破,就如火燒連環船。在次按風暴下,美國房產市場爆破,民眾沒錢還按揭,將按揭變成投資工具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立即損手爛腳,虧損嚴重,資金不足。

信用卡債項達7.8萬億

但不只樓市,美國人也簽卡借貸買車,次按爆煲之後,應輪到信用卡市場爆煲。信用卡市場較次按市場更寬鬆,MasterCard一位高層便語出驚人:「甚麼是信用?便是每月還最少錢,甚至可分攤至無限期還錢。」因為濫發信用卡,美國有六成人欠卡數一年以上。有分析指出,美國信用卡市場債項高達1萬億美元(7.8萬億港元),規模和次按市場不相伯仲。
全美其中一間最大信用卡銀行CapitalOne,去年第四季要撇除19億美元的呆壞賬。虧損不限於信用卡銀行,因為跟次按一樣,信用卡貸款也是經包裝後,再以債券形式出售,將波及全球市場金融穩定。
金融風暴下,發卡開始嚴謹了,美國人消費習慣也開始改變,開始節衣縮食,興起新文化──節儉才算酷(cooltobefrugal)。一名在IndyMacBank排隊的存戶阿姆斯特朗說:「父母對我說過大蕭條的故事,說那個年代生活很節儉,我們正經歷這個時代。」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