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 - 陶傑

台灣問題 - 陶傑

台灣旅遊業向大陸開放,中國遊客會喜歡這個地方。
台灣的房子很醜陋,細節很不堪:街巷的角落,堆放了許多破銅爛鐵,食肆攤檔的臭豆腐和牛肉麵無論多香,旁邊的垃圾袋堆積了半個月,野狗咬破幾個洞,在啃食着幾乎已變成化石的垃圾。
台灣有許多所謂新儒家的仿古中式古典建築:廟宇和博物館,都蓋了琉璃瓦頂,但顏色惡俗得要命,綠瓦紅牆,用鋼筋水泥,深咖啡色的欄杆,用銀色的金屬。中國傳統建築只能用木頭搭,一旦用水泥和金屬,立時走樣,變成整容像十六歲少女的老太太,面上全是塑膠。台灣女人老了,都愛光顧三流的整容師,也許是從台灣的仿古傳統中國建築找來的靈感。
台北的街道,沒有停車收費咪錶,汽車亂停亂泊。不錯,巴黎、馬德里、羅馬、拉丁民族熱情奔放,汽車都是隨街亂擺放的。但台北的電單車堆在行人路邊,和賣小飾物的老小販爭奪空間,行人道被佔用了一大半,人家歐洲亂停車,是浪漫不羈,台北是一片髒亂,是偏見嗎?不,是感覺。
台北有些地區像剛打完仗的戰場。大街上忽然有一幢三層樓的房子,像被炸彈炸飛了外牆,三層樓殘垣敗瓦之間的廳堂向外裸露着:磚頭、垃圾、幾件舊傢俬,還有幾條電線像玩雜技一樣吊着的破光管、招牌。原來是房子拆到一半,爛了尾,工程商不知跑到哪裏去了。像一個嘴巴裏一隻爛掉了的門牙,就任由它爛着,在香港,拆樓是要用木板、竹蓆把地盤圍起來的,為了保護市容觀瞻,前殖民地政府訂下的規矩,來到台北,香港人會為自己一百五十年的昔日管治感到慶幸。
因為台灣雖然也受過日本人的領導,茶居、咖啡座、蛋糕店、Sogo、美術和音樂的欣賞,都學了一點點日本人精緻的唯美主義生活,可惜只有短短的五十年,台北是上半身精緻,下半身粗陋,上半身穿了Gucci西裝、結領帶,下半身只有一條孖煙囱,還穿着一雙草鞋,像電視台studio裏播讀新聞的那個報導員在鏡頭外、桌子底下不必見觀眾的半身打扮,叫人嚇一跳。
這一切,與台海對岸的品味相當吻合,向中國開放旅遊,瞧這副德性,中國遊客來到,會覺得味道相投,很親切,親切在哪裏,他們說不出來,不就是這半人半獸的「風格」嗎?所謂文化,就是這樣沖積成的,民進黨「去中國化」不成功,台灣問題,還是中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