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醫院引入新技術 無損正常組織<br>早期肺癌電療次數減九成

屯門醫院引入新技術 無損正常組織
早期肺癌電療次數減九成

【本報訊】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逾3,500人死亡,但肺癌若能及早發現,成功治癒的機會率也很高。屯門醫院早前引入低分割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專門醫治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新技術不會傷害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患者接受治療的次數也較傳統的30次大幅減至三至四次,惟每年新增的4,000多宗肺癌個案中,僅約一成屬早期,或適合使用此治療。
記者:王智君

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指出,傳統的放射治療會傷及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故病人即使痊癒,也會因肺功能減弱,以致氣喘如牛。新治療方法可透過精確的定位技術,把傳統互相交錯的輻射聚焦於肺腫瘤上。

七成人腫瘤徹底消失

由於可避免傷及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令放射劑量可較傳統的放射治療提高六至九倍,令腫瘤受控制的機會大增,患者完全康復的機會也相對提升。新治療方法只需三至四次已能完成,較傳統要約30次大減,可減輕病人往返醫院的勞累及不便。
細胞學上,原發性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大部份屬非小細胞肺癌。接受低分割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患者除了必須屬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更需經醫生診斷為不適合進行手術,或病人拒絕進行手術。吳雲英指出第一期的癌細胞仍未擴散,只集中在肺組織內生長,故非常適合使用這種高劑量及針對性的治療。由於初期的肺癌並無任何症狀,患者一般難以察覺,每年新增的4,000多宗肺癌個案中,僅約一成屬第一期,「大多數覺得唔舒服先睇醫生嘅病人,病情已經發展到第二至第四期」。
屯門醫院已為40名合適的病人進行低分割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根據其中20名病人的臨床結果分析發現,腫瘤兩年的局部控制率為94.7%,病人兩年存活率為73.3%,更有七成人的肺癌腫瘤在治療後完全消失,成效與手術切除相若。不過,在病人情況許可下,手術切除始終是最可靠及最標準的治療方法。
該院臨床腫瘤科物理學家王懿華指出,配合呼吸操控技術能避免腫瘤在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隨呼吸移動,可令治療更具針對性。

患者:療程完全不痛

現年85歲的麥先生四年前發現患上第一期肺癌,由於年事已高,加上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故不適合以手術切除,故他接受了為期兩星期共三次的新技術治療,他形容療程完全不痛,過程只需「深深吸一啖氣,然後忍住15秒左右,等佢對準放射」,接受治療後肺部的腫瘤已被徹底除去。

肺癌康復者麥先生表示,接受新技術治療完全不覺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