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醫院推四招防領錯屍<br>引入二維條碼 運送及接收須核對

31醫院推四招防領錯屍
引入二維條碼 運送及接收須核對

【本報訊】公眾殮房及公立醫院曾接連發生調亂遺體事件,引起社會嘩然,醫院管理局轄下31間醫院,本年3月起全面實施四招堵塞漏洞,由病人去世至家屬認領遺體,醫護人員及殮房職員均須用條碼閱讀機,掃描遺體紙手鈪及存屍表格和認領書上的「二維條碼」圖案,防止再發生認錯屍事件。
記者:倪清江

醫管局昨日公佈,在3月完成為期半年的殮房資訊管理系統試驗,並在轄下31間醫院的35個殮房推行。改革第一招是引入二維條碼方形圖案,記載有關病人姓名、年齡、性別及身份證號碼,比以往單一數字條碼更有獨特性,人人不同。二維條碼會印在掛於病人手腕的紙手鈪上。
一旦病人去世,醫護人員會列印出有其資料的遺體處理表格,同時家屬也會獲發一張「遺體認領證明書」,兩份表格均有死者資料的二維條碼。
病房醫護人員將遺體轉往殮房前,須用條碼閱讀機掃描紙手鈪及遺體處理表格上的二維條碼,確保資料無誤;殮房職員在接收遺體時,要重複同一程序,確保遺體及表格資料相符;家屬認領時,職員也會用條碼閱讀機掃描手鈪及遺體認領證明書上的二維條碼,資料相符才讓家屬領走遺體。

停屍格再增240個

醫管局病理學資訊科技督導小組主席李錦昌表示,在各程序紙手鈪及文件上的二維條碼必須互相脗合,確定後列印機才會列印出有病人資料的小紙貼;未有小紙貼,醫護人員及殮房職員均不能進行下一程序。整項改革需費240萬元,用於添置硬件設備。
醫管局也透過改裝及增建殮房等措施,由去年4月至今,增加312個停屍格到1,800個,本年度內將再增約240個。醫院殮房一旦逼爆,院方負責人員可透過殮房資訊管理系統,將遺體調往有「吉格」的醫院,毋須如現在逐一致電醫院查詢。
李錦昌表示,局方期望新措施可令處理遺體程序準確無誤,「將遺體處理保存得好,雖然唔可以減低家屬痛苦,但對佢哋係極大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