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試射中程導彈,以色列在導彈射程範圍,以色列發揮一貫以眼還眼的作風,空軍在伊拉克演習,似乎對伊朗動武的機會逐漸增加。
僅一半需求靠進口
油價已接近每桶150美元,自低位每桶30美元左右,再短短兩、三年內升到現在的價位,有分析指,是由於金磚四國,特別是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對原油的需求大幅增加,但供應未能配合,使油價飆升四、五倍。
國內《國際金融報》的一篇文章,引述國家研究機構的一些數據,反駁中國經濟發展是原油價格大升的元兇。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08年第一季度,中國的原油消耗量為9180萬噸,比07年同期,升了8%,同期中國產油量為4680萬噸,比07年同期增2%。換言之,中國只有一半原油需求需要通過進口解決。此外,中國每天原油需求是700萬桶,以人均數字計算,中國人均耗油量每年約300公斤,而發達國家的人均數量為600公斤,美國每天耗油量,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一,是中國的3倍,日本的4倍,印度的7.5倍。
中國行為被妖魔化
結論是,中國被描繪成原油價格上升的主要元兇,是西方傳媒「妖魔化」中國的行為,不過,說到底,罪魁禍首是「對冲基金」在期貨市場炒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