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煎餅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山東煎餅 - 程步奎(詩人學者)

朋友來香港開會,老遠從山東給我帶來了兩大包煎餅,一包淡黃色,是摻了玉米麵的,另一包淺紅色,是高粱麵。朋友說,不是機器批量生產的,是今天清晨現攤,請人順道帶到北京,一路隨身乘飛機來的,還新鮮。我十分感激她的心意,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嘛,我們山東老鄉都這麼說的。煎餅在山東不是什麼貴重的美食,等級比白麵饅頭還低,是尋常百姓窮人們的日常主食,就跟南方人吃米飯加蕃薯一樣。
山東人一般都窮,吃煎餅當作主糧,似乎相當普遍。至少出外闖天下的,包括闖關東,都在行李包之外,再背上一包煎餅。走南闖北,一路吃的,就是這包家鄉帶出來的亁糧。沒錢買菜買湯,向人討碗水喝,就着亁煎餅也就吃了一頓。小時候常聽父親講故事,說吝嗇財主如何發家,不但剋扣雇工的糧食,自己吃煎餅也不卷菜肴,只卷一根蔥,抽一抽,咬一口,只吃個蔥味。吃完了一張煎餅,那根蔥還完整無缺。說得誇張,引得我們哈哈大笑。後來讀《儒林外史》,說一個吝嗇財主臨死,還伸出兩根指頭,眼睛死盯着油燈。直到家人弄清楚油燈點著兩根燈芯,拿掉了一根,節省了能源,老人家才肯瞑目。這才想到父親說的煎餅故事,可能不是笑話,而是其來有自的傳聞。
我們一家在1949年到了台灣,是個吃米的地方。父親卻時常懷念煎餅的滋味,到處詢問有沒有做煎餅的鋪頭。50年代在台北,還有很多違章建築區,聚集不少逃難來台的山東人,有人為了生計,做點家鄉麵點討生活,大餅饅頭豆沙包是最常見的,推個單車沿街叫賣。煎餅卻沒聽到叫賣的,想來是做法很特別,要有特殊廚具兼特殊手藝,再加上只有山東人吃,沒有什麼市場。於是,就辛苦了我們家的親朋好友,到處打聽,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終於在中華路違章區的陋巷中,找到了一位老婆婆,會攤煎餅。父親及其黨人大喜過望,好像孫中山在海外成立同盟會那樣興奮,組了一個煎餅會,幾乎包下了老婆婆的生產線,我也有幸嘗到了煎餅的滋味。老婆婆的煎餅以粗麥夾雜麩皮為原料,口感完全不同於餛飩皮或春卷皮,比閩南人吃的春餅要亁脆,入口濡濕就馬上化為泥狀。可以卷菜當餅吃,也可以泡湯當作麥片,卻有一種濃郁的穀香,讓你聯想到華北大地的遼闊,騾馬大車碾過堅實的黃土地,車上堆滿剛剛收成的糧食,也許是高粱,也許是麥子,也許是玉米,也許是黍子,車把式揚起鞭子,吆喝連聲。後來違章區都拆除了,老婆婆大概也過世了,在台北再也沒有煎餅吃了。
十分感謝山東的朋友,給我帶來噴香的煎餅,更引回我童年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