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中國互聯網走向何方 - 侯聯貴

傳訊四圍炳:中國互聯網走向何方 - 侯聯貴

數周前,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問《人民日報》報社時,透過該報人民網「強國論壇」,與中國網民直接交流。雖然胡主席只在300多個尖銳問題中,選了3條無爭議的作答,但以國家領導人身份直接回答人民提問,也算是個突破(在香港,除了在競選期間,否則市民也沒有可能直接向特首曾蔭權提問,也別指望透過網上得到特首回覆)。3個回答中,胡主席其中一個回答指:「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滙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這位中國領導人對採用網上收集民意,似乎予以肯定態度。

未能做到滙聚民智

話口未完,貴州甕安縣出現萬人上街示威,焚燒公安大樓,這件事件得以迅速傳遍中國及世界各地,就是依靠互聯網及Youtube等「了解民情、滙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來發放訊息,網民及絕大部份的海內外傳媒,都透過Youtube得到示威現場的片段。雖然事件始末有待查證,中央及地方官員的想法也未必一致,但至少某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政府有個小進步——遇到示威動亂,官方不會像當年的袁木般,一口咬定是別有用心人士用科技揑造事實。
雖然大家都心裏有數,胡主席所謂的「了解民情、滙聚民智」,其實只是打官腔,言不由衷;實情是,中國政府對開放言論仍然是怕得要命。別說其他,中國主要的互聯網閘口,仍然架上一道一道過濾訊息的防火牆,搜尋訊息被過濾,敏感內容被刪除,市民接觸到不是真實的互聯網,閱讀到只是事實一小部份的內容。若然互聯網可以「了解民情、滙聚民智」是一項中國國策,政府又何畏敏感言論呢?中國政府何不拆除防火牆,開放網絡讓人民自由表達,使內地和國際社會接軌,實踐真正的「了解民情、滙聚民智」呢?

領導人應了解網絡

上月香港大學舉行了一個「中國互聯網研討會」,筆者參與其中一個環節,看見國內外的中國互聯網研究已見雛形,中國學者以在地經驗述說網絡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國外學者則以國際學術規範,引導研究方向和優化研究方法,最終目的是完善知識和改進社會。不知何時,中國領導人才能醒悟,超越對網絡「了解民情、滙聚民智」的窄義理解,以社會文化和大眾傳媒的視覺介入和了解網絡的種種,這才說得上是位跨世紀領導人。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