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底開始,美、歐以至新興市場股市持續下跌,其間商品市場卻錄得可觀的升幅,當中與能源相關的期貨包括原油、天然氣及柴油等期貨價格,自年初以來升幅平均達四至六成。
然而油價上升,並非純粹是由實質需求帶動,反而有越來越多的投機成份參與其中。在02至07年其間,中國對石油的需求累積增加了9.2億桶,同期與商品期貨指數相關的買盤,卻增加了8.48億桶,與中國的需求升幅相若。這些期貨指數的買盤,有些是機構性投資者在投資組合方面增持比重;有些則只是投機炒作,此等投資或投機性的資金進出商品市場,對整體市況帶來了極大的波動。
供應量超過需求
事實上,原油需求量於過去1年處於每日約8500至8600萬桶的水平,但是供應量卻不斷增加,自今年初以來更已超出了需求量(見附圖)。油價於同期的升幅逾倍,很大原因是由於衍生期貨市場的買賣活動。自03年開始,紐約期油(WTI)原油期貨及期權未平倉合約的總數上升了880%,而同期現貨原油的需求則只升了8%。由此看來,所謂原油產量出現瓶頸及地緣政局緊張等基本因素,實際上並沒有對供求關係構成很大的威脅,只不過成為炒家推波助瀾的理據罷了。
類似的情況亦同樣出現在與食品相關的農產品期貨,如可生產乙醇的玉米。在過去5年機構性投資者,合共買入了20億蒲式耳(穀物的容量單位)的玉米期貨作投資,數目足以生產53億加侖乙醇,並把美國變為全球最大的乙醇生產國。
中歐美各師各法
面對能源及食品價格上漲所引發的通脹威脅,一些外滙儲備實力雄厚的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便利用補貼來減低通脹對國民造成的打擊,惟此舉卻無助遏抑石油需求。歐洲則極力主張以加息來對抗通脹,歐央行自05年至今已九度加息,未來1年經濟增長勢將大幅減慢下來,至於美國,衡量過通脹與經濟增長兩者的逼切性,最後選擇了先減息救經濟,過去1年合共減息225基點至2厘。
股市或債市每天上上落落,對普羅大眾、弱勢社群以至貧窮國家,並不存在很大的生活意義,但是食品及能源價格的漲跌,關乎生活的基本需要。未來究竟應該讓市場自動調節,還是各國政府有限度地聯手干預,將會是值得探討的金融及道德課題。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