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晒馬」,展出61件漢武帝汗血寶馬、秦始王戰馬、唐玄宗舞馬等銅器陶器出土文物,其中四件珍品昨日率先抵港,包括北燕木芯包銅片馬鐙、唐代白陶舞馬俑、元代五體文夜巡銅牌,以及北朝甲騎具裝陶馬俑。入場費只需20元,可飽覽總值逾億元的珍品。 記者:蔡朗清、曾嘉敏
在場恭候四件國寶的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梁潔玲昨日表示,今次舉行的「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展覽,展期由本月16日至10月13日,展出61件來自14個省市28個博物館的出土文物如銅器、陶器、馬具及書畫等珍品,當中一件是全國政協常委何鴻燊捐贈的清代圓明園銅馬首,「今次展品過半數屬國家一級文物,九成首次在港展出」。
馬鐙以鎏金銅片包裹
梁潔玲說,昨日率先抵港的四件展品,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北燕木芯包銅片馬鐙、唐代白陶舞馬俑、元代五體文夜巡銅牌,以及二級文物北朝甲騎具裝陶馬俑。
木芯包銅片馬鐙是中國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早期馬鐙實物。梁潔玲解釋,該馬鐙來自四世紀的十六國北燕,較在外國發現六世紀的馬鐙還要早。整個馬鐙以鎏金銅片包裹,以小釘及木芯釘牢。十六國時期馬鐙用於戰馬,小小馬鐙將騎者和戰馬結合一起,達至人馬合一境界。
另一件展品白陶舞馬俑則屬中國第一件出土舞馬。所謂舞馬,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藉久經訓練的駿馬隨音樂節拍起舞,傳至唐代,舞馬演出規模宏大。唐玄宗生日時曾以百匹裝飾華麗的舞馬助興。
至於元代五體文夜巡銅牌,兩面共鑄五種文字,其中一面中央鑄一「元」字。該等夜巡銅牌全國只有七個,用作夜間軍急務轉用,為乘驛憑證。甲騎具裝陶馬俑則屬北朝的戰馬。
其他陸續抵港的珍品,包括造型屬汗血馬的西漢鎏金銅馬、秦代騎士鞍馬俑,以及甚少公開展覽的元代趙孟頫的《飲馬圖》。
天馬神駿展覽
展期:本月16日至10月13日
時間:每日10am至6pm;周日及公眾假期10am至7pm;逢周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入場費:
‧周四至周一(20元及10元*);
‧周三(10元及5元*)
展品:騎士鞍馬俑、鎏金銅馬、木芯包銅片馬鐙、五體文夜巡銅牌、《飲馬圖》等61件文物
查詢:27249042
網址: http://hk.history.museum
註:*適用於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
資料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