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期本欄提過美國零售業汰弱留強,老牌電子產品連鎖店SharperImage及CompUSA分別結業及易手;今期的主角則是一些壽終正寢的消費者電子科技產品,這些產品有兩大「死因」﹕一是不敵其他同類產品,二是產品太「小眾」,客源不足以維持生命。
不敵同業競爭
今年死於不敵同業,最矚目的當然是新一代高清視像媒體HD-DVD!HD-DVD陣營包括東芝、惠普及微軟等重量級公司,照理應有力和Sony的Blu-Ray(藍光光碟)抗衡,不過去年7月影碟出租業班霸Blockbuster增加了1450間出租Blu-Ray碟的分店,卻沒有HD-DVD的份兒,意味着高清錄像媒體到了「兩個只能活一個」的地步,業界押注向那一邊已露端倪,HD-DVD的失敗不難預見。本年初華納、網上租碟先驅Netflix及電子產品連鎖店大哥大BestBuy相繼表態支持Blu-Ray,東芝終在今年2月宣佈停止開發及生產HD-DVD機。
坊間傳聞Sony付給華納及霍士電影公司共約6億美元拉攏它們棄HD-DVD而取Blu-Ray,信不信由你。不少論者以irrelevant(無關痛癢)來形容這場勝仗,皆因以互聯網取代影碟形式發佈視像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隨着硬碟售價、上網速度一降一升,如蘋果電腦iTunesMusicStore一類網上視像出售及出租店只會越來越普及,故此Blu-Ray未必能為Sony帶來長遠的收益,分分鐘只是一件過渡性產品而已。
死於客源不足
至於死於客源不足的,則有微軟在04年推出的SPOT(SmartPersonalObjectTechnology,解作智能個人物件技術)手錶,微軟每月收取約10美元,向用家以FM頻道發放新聞頭條、股票報價及天氣預測等資訊,其實概念相當不俗,衰在和現實有點距離,例如新聞太簡短及未必相關,訊號接收力弱,體積龐大欠美感,而致命傷相信是太少人願意付月費取得這些甚容易從其他渠道免費獲得的資訊,能夠「捱到」今年已令不少論者大跌眼鏡!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向善於捉摸顧客心理的蘋果電腦,也會犯下類似微軟以上的錯誤:在06年推出的iPodHifi,標榜高音質卻被Hifi發燒友評為未夠班,定價又高於同級數產品,短短一年半即從蘋果產品行列蒸發,正是「樹大亦有枯枝」!
文宇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