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看到這場運動會的結束,城市與人事可以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必老是卡在這個時間點上,讓真正的考驗拉開序幕。
早前阿城來港,問他奧運期間在北京有甚麼好玩的,他聽見「奧運」兩個字已經皺眉,答說若要體驗城市的不方便,就不妨挑那個時段來。他手上有些計劃如箭在弦,都排在明年,2008年在京城,萬事動不得。
月前在北京,媒體界朋友已部署八月停工,有文化雜誌更打算提前出刊,以應付屆時停頓的物流活動。連影星徐靜蕾都說為了支持奧運會考慮離京,不影響交通不妨礙他人。這些話既積極又消極,全城參與同時全民避開,奧運與城市的關係,既繃緊又鬆弛。
從來不曾感到奧運如此貼身,對人類文明生活啓示如此巨大,托京奧之福,很多遙遠的文獻立時有了新的立足點新的解讀意義。現在我讀慕尼黑奧運會、東京奧運會的歷史資料,視野與感受與前不同。甚至重看德國女導演蘭妮的奧運紀錄片,也看出新的角度,尤其是關乎意志的美學。
奧運當然不是運動競賽那般簡單,它是人類意志的聚焦,權力的檢閱與擴充,人為秩序的高峯。甚麼不涉政治全是廢話,它就是政治。體育不是包裝,而是道路。
想到這裏,我反倒寫信請北京朋友不要離城,我比任何時候更想親在現場,實地觀察與體驗,近距離凝視所有細節與非常規的城市肌理,這機會可一不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