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普頓同時被譽為大慈善家,提倡宗教與科學兩者互相融合,雖然此說面對不少批評,但鄧普頓仍堅持以開放態度對待不同的思想家,過去「鄧普頓獎」及「鄧普頓慈善基金」的得獎者分佈在基督徒、猶太人、回教徒及佛教徒,足證其善心兼容並包。
作為美國基督長老教會教徒的鄧普頓,在1972年成立「鄧普頓獎」,除表揚致力促進宗教發展人士外,亦表揚在哲學層面,包括愛、感激、寬恕及創意有貢獻的人。1973年,首屆「鄧普頓獎」得主便由德蘭修女獲得,較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早6年。
曾表揚德蘭修女
過去35年得獎人士還包括基督教佈道家葛培理(BillyGraham)及俄羅斯文學家索忍尼辛(Solzhenitsyn),目前其獎金經已增至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鄧普頓曾表示,諾貝爾獎正缺乏對以上有貢獻者的表揚,因此他的獎金要比諾貝爾獎更高,以顯示宗教、心靈及哲學研究對人類的重要性。
至於在鄧普頓在75歲(1987年)時成立的「鄧普頓慈善基金」,鼓勵以科學方法研究宗教議題及人類本質。該基金提供一項為期兩年的課程,主要研究祈禱的效用,及學習寬恕別人。目前基金經已累積15億美元善款,每年頒發的獎金高達7000萬美元(約5.46億港元)。
然而,他提倡的科學與宗教共存論亦惹來爭議,有批評指兩者共存是自相矛盾,研究兩者相互關係亦不會有成果,但鄧普頓堅持以開放兼容的心態面對,更表示每年均為此而禱告。
鄧普頓透過著作鼓勵大眾追尋人生的核心問題,當中包括科學領域、信念、上帝及人類生存的目的,相信其基督徒身份令他更熱衷研究宗教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