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約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末期癌症,治療方法不多,價錢也很昂貴。香港大學醫學院及瑪麗醫院研究人員推出全球唯一應用於預期末期肝癌病情的系統,用作評估末期病人三個月內的生存率,準確度高達八成,若患者的壽命經評估後是少於三個月,便未必需要接受昂貴的新藥治療。
記者:李盼儂
港大一項研究分析了1,470名末期肝癌病人的臨床數據,按患者病情、肝功能及腫瘤三大因素評分,再以分數的總和評級,分數越低,病人三個月內的生存率越高。例如於評級中獲10分或以上的病人,三個月內的生存率達50%以上;若零至兩分,患者三個月內的生存率達81%以上;相反,若獲評23分或以上,三個月內的生存率不足10%。
部份人不宜做手術
此項末期肝癌病情預測系統名為肝癌預後指標(ALCPS),能準確計算末期肝癌病人於三個月內的生存率。
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指出,以往肝癌的分期系統準確度只有四至五成,而新預測指標則高達八成,新指標預計下月可正式使用。
邱宗祥又稱,現時肝癌分期系統只能粗略地將肝癌分為早期、中期和末期,概括區分適合和不適合接受切除手術的肝癌病人。有七成半的肝癌病人在診斷時已是末期,不適宜接受手術或肝臟移植等治療,只可以藥物延長壽命,但若要藥物全面發揮療效,病人最少要有三個月預期壽命。
近年分子標靶藥物治療為末期肝癌患者帶來新希望,以分子標靶藥物索拉非尼為例,臨床研究顯示此藥能延長病人壽命時間50%,但每月藥費高達約37,000元,更需服用一段時間才能發揮療效。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潘冬平指出,以往醫生只能憑經驗判斷末期肝癌病人應否再嘗試新藥治療,由於治療費用不菲,對於末期肝癌的病人而言,能準確計算三個月內的生存率,將會是病人決定是否花費金錢和時間嘗試新藥的關鍵。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榮譽教授岑信棠表示,即使有新指標作參考,都只會在病人要求的情況下,才會將預計的剩餘壽命告知病人,「你講嘅數字越實在,佢哋生存意志就會越薄弱,係好唔人道嘅做法。」不過,岑信棠指出能準確預測病人的生存時間,對於病人及家屬而言是有利無害,因有助妥善安排身後事及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評估肝癌病情指標
‧腹水量
‧腹痛程度
‧體重減輕情況
‧鹼性磷酸酶水平
‧總膽紅素水平
‧尿素
‧甲胎蛋白水平
‧門靜脈栓塞程度
‧腫瘤體積
‧肺部轉移情況
資料來源: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