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這樣,政府成立一個投資基金,供全港市民認購,這個「全港市民投資基金」,投資在一籃子的股票,由金管局負責管理,旨在為市民爭取豐厚又穩定的回報。
有人認為,個人投資者投資股市,缺乏資本實力和專業分析支援,很容易成為國際投資大鱷的點心。如果放棄個人投資,購買一般銀行及投資銀行的投資基金,又怕回報被手續費和基金管理費蠶食,所餘無幾。
「全民基金」看來很吸引,市民資本集腋成裘,共同進退,有能力牽動市場去向,而資產規模夠大,便可以聘請最優質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團隊,擁有強大資本實力和人才,這隻港產大鱷自然有能力抗衡國際大鱷。
這樣一來,證監會可以省卻很多教育「羊生羊太」的廣告宣傳費用,羊生羊太買了「全民基金」,自然不用道聽塗說去冒不必要的風險。
政府甚至可以考慮立法,法制要求每個投資者,將其股票資金中的一個固定份額,例如五成,投資在全民基金上,以減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看來「全民皆股」變成「全民魚翅撈飯」指日可待。
瞓身救市自身難保
「全民基金」還有一個好重要的功能,就是救市。其邏輯大概是這樣:政府在各區設置消防局,在沙灘設有救生員,股民有難誰拋個救生圈來呢?「全民基金」在股災時,瞓身入市,保障「公眾利益」。
說起「公眾利益」,「全民基金」也能買入一些具戰略意義的資產,例如港交所(388)和電盈(008),還有電力公司、銀行及主要商業地段。這些資產具重大經濟和國防安全功能,交易所落在外國人手中,固然可能斷香港米路,某座中環大廈如果由恐怖分子接收,後果亦是不堪設想。
等一等,如果買入這些戰略資產,為了不讓私人企業剝削公眾利益,最好連相關的商業夥伴,例如他們的供應商,包括煤礦及設備供應商,也同樣入股,這樣一來,所謂戰略資產的目標名單,便變得沒完沒了。
還有,「全民基金」救市的問題是,如果耗盡彈藥之後,大市繼續插水,「全民基金」自己也變了大閘蟹,到時誰來救「全民基金」?
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全民基金」限於其規模龐大,對個別股票的持股量會很高,換馬困難,只適宜長線持有的投資方式,而且因為上述政治因素,隻隻股票都要入股,回報偏向與大市同步,很難有突出表現。個人投資者的資產增值,變得沒有驚喜。
資金取自納稅人
最後,與大鱷抗衡亦不容易。所謂國際大鱷,之所以成為國際大鱷,是經過與芸芸大鱷無數戰鬥,脫穎而出的結果,大鱷平均死亡率很高,「全民基金」也面對同樣的死亡率。
日漸興旺的國家主權基金便是類似「全民基金」,更不幸的是,主權基金拿的資金是納稅人的錢。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