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監擬將融資門檻提高,將股市投資收益等項目新增為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另針對環保要求,環境保護部昨日公佈,火電、鋼鐵等14個行業中,不能通過環保核查的企業將不得申請融資,也不得申請上市。這反映內地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或融資,必須歷經重重關卡。
《中國證券報》引述業內人士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是IPO和再融資等考核指標之一,非經常性損益外延的擴大,可能是證券市場融資門檻提高的訊號。
報道指,中證監正醞釀對訊息披露規範問答第1號的修訂中再作一次修訂,徵求意見稿中新增6個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包括:除同主營業務相關的有效套期保值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
環保部限融資上市
報道又引述權威部門稱,去年上市公司投資收益同比大增152%,主因是上市公司出售投資實現收益高達2500億元人民幣,佔利潤總額18.7%。業內人士指出,出售投資收益不具可持續性,少數公司來自股市的投資收益甚至喧賓奪主,因此定為非經常性收益,有助反映上市公司正常盈利能力。
環境保護部昨日發佈《上市公司環保核查行業分類管理名錄》,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冶金、建材、採礦、化工、石化、製藥、輕工、紡織和製革等14個行業中,不能通過環保核查的企業將不得申請融資,也不得申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