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余彭年捐出 條件須政府支持<br>李小龍故居變紀念館

慈善家余彭年捐出 條件須政府支持
李小龍故居變紀念館

【本報訊】已故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逝世35周年前夕,本港有望興建全球第一座李小龍紀念館。上周擱置出售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李小龍故居的內地慈善家余彭年,昨日再宣佈捐出上址興建李小龍紀念館,落成後將分為故居、電影館、博物館、武術館及圖書館五部份,但條件是要得到政府支持構思。李小龍家人則答應捐出數百件李小龍遺物供日後展覽。

李小龍生前跟妻子蓮達在金巴倫道故居合照留念,紅磚牆是其故居的建築特色。

這幅壁畫現時仍在李小龍故居內,是少數妥善保存的建築。香港李小龍會提供圖片

家人答應捐遺物

余彭年於今年5月曾表示捐出包括李小龍故居在內的五幅九龍塘豪宅地皮拍賣,供四川地震賑災之用。他昨日表示,過去10多天收到不少意見,表示希望保留李小龍故居興建紀念館,雖然上址招標反應良好,有多個買家出價,最高出價逾1億元,但經考慮後,他決定擱置出售上址,並將物業捐出興建李小龍紀念館。
他表示,構思中的紀念館會保留原有總樓面面積達5,000平方呎的建築物,並盡量還原舊貌,讓參觀者認識李小龍昔日的生活滴點,又會加建一幢總樓面面積達2.5萬平方呎的新建築,內設李小龍博物館、電影館、圖書館及武術館,「要建就建一座具規模,沒規模不如不建。」
不過,余彭年強調有關構思一定要得到政府支持,否則不排除將上址重新拍賣。上址地盤面積達8,916平方呎,但因屬住宅(丙類)1用途,地積比率只得0.6倍及限高三層,只可建不足5,400平方呎的建築。因此,要改建為近三萬平方呎紀念館,需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若得政府支持,獲批機會便很大。
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歡迎有關決定,又表示李小龍的家人現時保留了數百件李小龍生前物品,願意在紀念館落成後盡量捐出,「包括咗李小龍同屋企人嘅合照、生前着過嘅衣物等,有錢都買唔到。」李小龍胞弟李振輝表示,希望紀念館能盡量回復故居當年擺設,「令人覺得佢真係住過喺度。」

余彭年坦言沒料到社會各界對保留李小龍故居有如此大的迴響。

政府表示會研究

李小龍故居所在的金巴倫道41號,近年被改作時鐘酒店。黃耀強稱,李小龍於72年至73年7月逝世前,一直居於該處,雖然時間不長,但卻是他由美國返港晉身演藝事業、並成為國際巨星時的主要居所,所以別具意義。政府發言人表示,樂意聽取有關構思,並會詳細研究建議。

特稿:政府無制度接收捐贈建築

政府現時沒有一個具系統的制度接收社會人士捐增的物業,過往善心人士捐出物業給政府後,往往空置經年而淪為蛇窩鼠竇。因此,余彭年昨日也不肯一口應承將物業捐給政府,只表示下周會去函發展局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講解計劃。
雖然外國捐贈物業予政府保存的情況頗為普遍,但本港在這方面沒有具體制度,即使接收了物業,政府也不願負責日常營運。以九巴雷氏家族03年捐出祖屋雷生春為例,物業一直被政府丟空,至今年才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將上址推出供社會團體申請營運活化。

金巴倫道41號現為羅曼酒店。資料圖片

有物業至今仍丟空

位於青龍頭的二級歷史建築龍圃大宅,業主李韶原本打算將物業捐給政府,但因為跟政府在營運及管理方面未能達成共識,令物業至今仍然丟空。
前車可鑑,余彭年昨日不肯隨便答應將物業捐贈給政府,只表示李小龍紀念館計劃一旦拍板後,承諾會牽頭一些熱心人士負責紀念館興建費用及日後營運。
負責該物業代理工作的置業國際集團主席蔡涯棉表示,紀念館將來不一定由政府或由余彭年擁有,可以是一班熱心人士。根據外國經驗,有關具紀念意義的物業,或會成立一個慈善信託基金,將物業注資進基金,方便營運管理。本報記者

你的意見?

●你是否贊成保留李小龍故居興建紀念館?為甚麼?
●如果事成,你會不會參觀該紀念館?最想看到李小龍的甚麼?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
或傳真至:37112411
或發短訊至:60107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