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山區建希望小學<br>余慕蓮:我冇錢但捨得捐

貴州山區建希望小學
余慕蓮:我冇錢但捨得捐

讀得書少,是余慕蓮人生最大遺憾,但她卻把這個遺憾變成一班小朋友的希望。70歲的余慕蓮,05年把捱了大半世的長期服務金拿到貴州貧困山區興建學校,至今已有300多名學生受惠。余慕蓮說:「我真係冇乜錢,不過我捨得捐。偉大就唔講得,出咗自己嘅真心啦。」 撰文:戴彩煥

捱了大半世的余慕蓮,05年從無綫得到一筆為數約20多萬的長期服務金,偶然從好友蘇杏璇丈夫許成彪口中獲悉,貴州山區小朋友每日要長途跋涉上課讀書,於是余慕蓮想也不想便從服務金中拿了8萬在貴州的阿巿鄉興建小學,也就是阿巿鄉第一間正式小學─余慕蓮希望小學。不過,余慕蓮捐出的8萬僅夠興建校舍外殼,當地政府見有心人肯捐助,於是多籌3萬多元去完成整個工程。

第一次參觀自己興建的小學校舍,還要對住身後一班學生演講,令平日見慣大場面的余慕蓮變得有點緊張。

余慕蓮帶備了不少文具送給學生做見面禮,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全校學生列隊歡迎

05年,余慕蓮曾到貴州主持小學奠基儀式,但校舍06年落成後,余慕蓮還未看過真貌,所以今次貴州之行心情難免有點緊張。
貴州阿市鄉山路崎嶇,路途遙遠,余慕蓮日前隨無綫《向世界出發》前往探訪,由香港乘兩小時飛機到貴陽後乘六小時車到畢節市,然後再轉乘四小時車上山才抵達,自言一把年紀的余慕蓮,被崎嶇不平的山路弄到腰骨疼痛,但當她抵達村口一刻,余慕蓮卻感動到甚麼也忘得一亁二淨:「我真係冇諗過校長會專登安排全校學生列隊喺村口歡迎我。陰功,頭先落雨佢哋都照企喺度等我,真係好感動呀!」
在欣賞過學生們的表演後,余慕蓮急不及待參觀校舍;在山區的學校,因沒有電力供應,所以班房根本沒有電燈照明,而余慕蓮小學班房內的枱枱凳凳也是維修再用的舊東西,設備十分簡陋,但相比起以前60、70個小朋友擠在一間又黑又焗的屋仔讀書,這間小學對小朋友來說已是莫大的恩賜。因為讀書環境改善,學生們成績也進步許多,令余慕蓮深感欣慰:「好開心,自己間學校能夠有小朋友受惠,因為我好鍾意人好學,見到人讀書,我就好開心。」
余慕蓮因為父母離婚,11歲由廣州來港後才正式讀書,到17歲才小學畢業。畢業後,余慕蓮母親本要她返廣州跟隨生父,余慕蓮說:「曹達華我叫佢uncle,佢有間戲院,佢同我講:『你返上去做乜啫,不如你喺度做嘢啦。』我話我小學畢業做得乜嘢?咁uncle就話:『你識唔識26個字母?』咁我梗係識㗎嘛,佢話咁咪得囉,去戲院做帶位啦!」

因為老師及課室不夠用,有老師便採用飄流教室來安排學生上課。

蘇杏璇丈夫許成彪(右)過去10年先後在內地興建了數十間學校,今次他也有隨余慕蓮到貴州探訪。

小學畢業惡補英文

戲院帶位後,余慕蓮轉職做售貨員,但其間從沒放棄過讀書識字機會,余慕蓮說:「我英文唔掂,唔係淨係識26個字母就得,整個鬼婆鬼佬入嚟,我都要講價錢,我咪走去補習囉,咁都識講幾句嘅。」
從沒有放棄自己的余慕蓮也沒有放棄對社會作出貢獻,她說:「我做戲做慣垃圾婆小人物,啲人以為我好窮好冇錢,其實我真係冇乜錢,不過我捨得捐。偉大就唔講得,出咗自己嘅真心啦。」

《向世界出發》之《勿以善小而不為》7月9日(星期三)晚於翡翠台播出。

苗族人喜用這招「石磨藍」方法,把深藍色布料磨到閃令令來做衣服。

苗族女子在示範織布。

話你知:最貧省分多族共存

位於中國西南部的貴州,有超過五成地方都是崎嶇不平的山區,時至今日仍是中國最貧困的省分之一,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只有約700元人民幣。
貴州有苗族、侗族、水族、白族和回族等超過17個民族居住,其中苗族有一種最尊貴的葬禮名為洞葬(圖),就是把先人棺木抬到深山放在山洞供奉,因苗族人相信把先人屍體埋葬地底,先人的靈魂就會隨住肉身被蟲蠶食而永不超生,相反,將屍體放在高山山洞內,先人靈魂就可以升天;為防止野獸吃掉屍體,苗族人會用木搭成井字形的架把棺木放在上面,但只有年過70而死於自然的老人家,又或是夭折的小朋友才有資格被洞葬。不過,時至今日因為漢化關係,已越來越少苗族人進行洞葬儀式。

人物余慕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