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十年,政府公文的詞語,模仿中國大陸。一個候任的廣播處長,報紙忽然報道,正在接受「品格審查」。當事人無端端接受「品格審查」之後,如果得不到職位,應該控告這個政府誹謗。
中文的「審查」二字,三千年來,充滿一股殺氣。中國人天生沒有人權,平時有「戶籍」緊緊套着,輪到要辦你的專案了,就會有「審查」。替你做工,還要先讓你「審查」?你一審查,而且公告天下,就是暗示我的品格可能有污點,一個有獨立性格的人,一定會向這樣的政府伸出一隻僵硬的中指。
特區政府也想模仿美國,僱用「化妝師」,但政治化妝應該由文字開始。例如,明明是曾蔭權的政府內閣,卻自貶三級,自稱為「曾蔭權領導班子」,就確立了老土得不得了的鄉下形象。
「班子」就是一個拉雜拼湊的團伙,廣東話裏的粵劇「戲班」,給人一種隨時執包袱的流浪feel,馬戲團,也叫做「馬戲班」,也有一種天涯飄泊江湖兒女的逃難感覺。廣東話的一個「班」字,本來就指一伙不太正經的人,像唐唐形容酒店趕出來的那團大陸遊客:「嗰班友吊×Fing」,不論是「嗰班人」,還是「回頭班馬」,形象都有點下三濫。
「領導班子」一詞源自陝北,北方的食物、語言、男女,都比江浙吳越的南方中國粗糙。因此扭秧歌和擂大鼓,頭上紮一條白巾,是華北的特色,鄧麗君和張愛玲,《紅樓夢》的語言,是中國江南的精緻文化。中國最近六十年,粗糙剿滅了精緻,是中國自己的問題,嶺南、香港,一向屬於南方,政府高層如果叫做內閣,沿襲自明朝,本來很有氣派,自董建華起,自稱為「董班子」,難怪市民從心底裏看不起。
因為語言是很現實的玩意。如果你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賴福財,生一個女兒,叫鄔金娣,想報讀教會名校,你猜校長看見名字,會不會皺眉頭,告訴你不必面試呢?美國政府如果叫「列根班子」、「布殊班子」,你也不會以取得美國公民權為榮。
英國的約翰生博士,公認是英語之父,他自稱終其一生,都在「努力令語文文法的精純、驅除土俗的野蠻」(Ihavelabouredtorefineourlanguagetogrammaticalpurity,andtoclearitfromcolloquialbarbarism)。什麼審查、什麼領導班子,就是colloquialbarbarism。政府的民望形象低,看看自己用哪一級的「母語」,再想一想:五歲的陳福財和李金娣,考得進港島的名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