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長今》、《王的男人》等熱潮已過,但到韓國一遊的旅客,有指定動作,便是參觀甚麼韓國民俗村,在布景中徜徉,欣賞表演。
那些表演節目屬古老韓風,馬上射箭百步穿楊,或盪秋千、踩蹺蹺板高難度動作:高空翻筋斗、呼拉圈之類。
不過在小姑娘背人閒聊時:你便發覺,大部份「高手」不是韓國人──是中國人。
有來自內蒙自治區,有吉林省朝鮮族人,年輕人身手不凡,好些還是體操運動員,拿過獎。故演出大受讚賞。
他們離鄉別井,到人家地土謀生,「裝作」韓國民俗文化大使,一來上述表演對他們而言是強項,不算辛苦;二來,每人每月可得約六七千元人民幣的工資。想家是必然的,但熬一段日子,帶着積蓄回去,也很開心。
不止韓國,在日本,指壓中心、按摩院、拉麵店、迴壽司、溫泉區、紅燈區……總之任何有活可幹之處,愈來愈多中國人,或以「留學生」身份,或結婚,或深造,或偷渡,在異鄉找個落腳處,體力勞動,賺取金錢。也遇過不少來自遼寧山東河北黑龍江的同胞。吃豆乳會席或鯨魚火鍋,不懂點菜,一問,廚房裏跑出一位,操熟悉語言,如遇故知。都說苦盡便甘來。
這是中國人強韌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