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劑易致敏<br>防曬、防蚊咪貪心

混合劑易致敏
防曬、防蚊咪貪心

女士愛美,男士怕死,沒有人再和陽光玩遊戲。夏日炎炎,一支防曬用品是基本裝備,不想玉腿手臂成蚊子點心,又要另備驅蚊劑,出門非常不便。懶惰催生創意,越來越多結合防曬及驅蚊劑功能的產品面世,皮膚科醫生指,防曬產品的成份未必能與驅蚊劑混合,若驅蚊成份隨化學性的防曬品吸收進皮膚內,可能引致敏感。 記者:張嘉雯

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指,防曬及防蚊產品各有特質,未必能混合,化學性的防曬品要吸收進皮膚才能發揮效用,但驅蚊劑只需停留在皮膚表面,蚊子即不能埋身,若驅蚊成份隨防曬成份吸收,可能引起敏感。

避蚊胺可引致皮膚炎

此外,防曬品需用較多份量,而且塗得均勻才有效,補塗的密度亦較高,「好似搽面咁,就要搽五毫子或者一蚊銀嘅份量先夠,如果好似噴蚊怕水咁噴,好容易搽唔勻,防曬作用就會唔夠。」
何家強解釋,驅蚊產品的主要成份是避蚊胺(DEET)不常引起敏感,但可引致皮膚炎、紅腫、發熱、疼痛等,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避蚊胺可能引致皮膚癌。他補充,塗蚊怕水時不要直接噴面,應先噴到手上再塗上面。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巿面上出售的驅蚊產品中,避蚊胺比例由最低7.5%至45%都有,效果相若,濃度與補噴頻率成反比,避蚊胺比例越低,補塗的頻率越高,由於避蚊胺會影響神經系統,故兒童不應使用濃度太高的產品。
「我自己就唔會選擇二合一產品,因為有蚊嘅地方未必曬,有時曬反而無蚊,如果用二合一,除咗會浪費咗啲防蚊用品之外,亦都增加咗不必要嘅接觸。」勞永樂又指,防曬及驅蚊產品的使用次序無分先後,但要注意兩者的基底要是同一形態,「例如防曬係油劑嘅,就要用返油劑嘅驅蚊產品,如果唔係水溝油就撈唔埋㗎喇。」他解釋,防曬品多為油劑,巿民可選驅蚊油或蚊膏配合。
勞永樂提醒巿民,毋須用特別的清潔劑,一般肥皂加清水就能徹底清除;何家強則指,化學性的防曬產品會隨時間分解,物理性的防曬產品較難清洗,但普通的潔面產品已經足夠應付。

專家教路:淺色衫避蚊咬

日本腦炎、登革熱兩種近年「大熱」的可致命疾病皆由蚊傳播,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指,在蚊患嚴重的地區,除了使用驅蚊產品外,亦應穿着長袖衣服,部份人皮膚是「敏感底」,被蚊子叮咬的位置會紅腫,甚至長出水泡,兒童較常出現這類敏感症狀。
除了避蚊胺外,現時不少驅蚊產品均加入尤加利、薄荷等香料,何家強指,蚊子不喜歡這些味道,自然避之則吉,此外,種植驅蚊草、使用某種花露水,均可達到類似效果,「如果好惹蚊,就要避免黃昏時候外出,唔好去啲多草嘅地方,要着長褲同埋淺色衫。」
除了蚊怕水、蚊怕膏之外,也可以選擇蚊貼,因蚊貼可減低驅蚊產品在皮膚上停留的時間,可避免敏感情況出現,兒童尤其合適。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教育總監崔俊明同意,應減少皮膚接觸驅蚊產品的時間,他又指,坊間某種花露水也有驅蚊功效,相信與其味道有關。

醫生何家強稱,塗蚊怕水時不要直接噴面,應先噴到手上再塗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