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毛主席 - 邁克

呼喚毛主席 - 邁克

樣板戲以往我只肯看舞劇,京戲唱腔太激昂,一聽渾身起雞皮疙瘩。五六十年代香港影壇興過一陣歌舞片,電懋邵氏都拍,以唱為主的那些還好,仿效荷里活巨製大跳特跳的沒有一部入流──根本沒有明星會跳舞,林黛樂蒂李菁一個個臨危受命壯烈犧牲。倒是幾乎同期的《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中國革命之歌》好看,挑大樑的像赤足蕭菲紀蓮,群舞圖案排出來縱橫有致一絲不苟,水準比得上帝國主義社會紙醉金迷的大毒草,camp價值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令我痛改前非、終於乖乖坐下看樣板京戲的是張火丁。數年前在北京找到她一張精選光碟,內收《江姐》選段,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情觀望,居然聽出頭緒。程派唱腔如果有面相,兩頰中央長的一定是管勾鼻,既不古典中國,也沒有進步女青年味道,用那樣的聲調呼喚毛主席,貞烈不足嫵媚有餘,心邪的間諜會急急腳向娘娘打小報告。可是與姐妹夾手夾腳繡紅旗,挺起胸膛為革命捨身,卻別有一番剛中帶柔的韻味,像可畏的後生設計師進駐古老時裝屋,為過時的名牌注入新生命。啊對了,據聞這《江姐》還由張元拍成電影,我託朋友搜購,正版和老翻市場都不見蹤跡,讀者之中如有靈通人士知其下落,請不吝來函分享,厚酬付不起,感激肯定衷心。
汪曾祺對「樣板」這個標籤嗤之以鼻,開宗明義指「這個說法是不通的」,「文藝創作怎麼能像裁衣服似的統一標準、整齊劃一呢?」誰說不是,就連那平起平坐的八大經典,也不是齣齣等量齊觀,即有《沙家浜》這樣不怕紅爐火的真金,也有教我三番四次中途而廢的《杜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