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患阻塞性綜合症<br>通便洗壞腸便秘婦割腸

10萬人患阻塞性綜合症
通便洗壞腸便秘婦割腸

【本報訊】便意正濃,坐上馬桶蓄勢待發,等了良久卻苦無「戰績」,可能是「阻塞性排便綜合症」作祟。外科醫生估計,全港逾十萬人患上此病,多吃蔬果也於事無補,曾有女患者選擇以每周洗腸通便,反而令病情惡化,喪失排便功能,最終要切除整條長70至80厘米的結腸,其實經常洗腸會削弱大腸的蠕動能力,呼籲便秘者切勿亂試。 記者:白琳

今年30多歲的李女士長年嚴重便秘,曾服各種瀉藥,最近半年更靠每周洗腸兩次才能排便,原來她是因為直腸腫脹,導致腸壁向前方屈曲,只能把大便壓往陰道方向,未能送到肛門,加上結腸蠕動速度極慢,導致大便滯留。

吃蔬果不能根治問題

外科專科醫生郭寶賢指出,李女士靠洗腸排便只會令病情惡化,「洗到條腸壞咗,唔識郁」,腸臟長期沒有機會蠕動,最終喪失排便功能。李女士需接受拉緊直腸手術糾正腫脹問題,並切除蠕動過慢的結腸,再把小腸接駁到直腸,現時已可每日正常排便。
全港估計約有一成人患上不同程度的便秘,郭寶賢估計,當中逾十萬人是患上「阻塞性排便綜合症」導致便秘,此病症可由排便時用力過猛及多次生育引發,而直腸腫脹,腸套叠、肛門肌肉過份鬆弛或無法放鬆也是常見的病因,患者進食蔬果雖可幫助腸道蠕動,但不能根治問題,「坐成半個鐘至一個鐘都冇成績,大便儲住喺入面,有啲病人肚脹到要鬆兩格皮帶。」

排便習慣突變應求醫

「阻塞性排便綜合症」病徵不明顯,極難確診,許多人因此承受多年便秘之苦。郭寶賢指,每日三次至每三日一次均屬正常排便頻率,但若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應求醫查找原因,若有便意但不能排便,很可能患上此症,經常沒有便意的便秘人士則可能與腸道蠕動能力欠佳有關。
郭寶賢指,便秘人士接受大腸鏡檢查可確保腸道沒有瘜肉或癌症阻塞,吞服特製藥丸後定時照X光可監測大腸蠕動速度有否異常。若這些檢查均正常,可透過X光動態排便造影檢查,觀察病人排便時腸道移動模式,可確診是否患上「阻塞性排便綜合症」。
一旦確診,病人除了可靠外科手術糾正腸道問題,也可注射肉毒桿菌,讓過度繃緊的腸道肌肉放鬆,但效力只能維持數月;病人也可接受「提肛肌訓練」,靠輔助儀器學習控制腸道肌肉,幫助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