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花邊值得說說,當中有發人深省的智慧。
話說民國大記者辭世後,與他稔熟的兩岸傳媒與出版界中人深表哀思,近年行事甚為高調的台灣大出版家,不久即在其網誌貼文悼念,並附上年前探病期間攝得的逝者生前病容。
此小事本也極容易為人忽略,卻不小心給已身在瑞典的小記者看見,神經給大大觸動,不明白何以有人未經家屬同意貼出病容,而又記起逝者一生意志堅定,極重視尊嚴也愛美,不喜以弱勢坦露於人前,於是小記者憤筆留言,提醒大出版家其行事有不妥當之處,還望他盡力維護老者之尊嚴,盡晚輩之義務。
大出版家近期忙於跟馬總統討論「希望地圖」,常敢言獻策落力建設更美好的文化環境,行文視野寬廣熱血奔騰,對推動台灣理性討論甚有貢獻。此番「無心之失」惹來份屬他晚輩的小記者「訓勉」一番,卻也沒有老羞成怒,當即承認錯誤,把圖片收回,並感謝提醒。
這就是氣量與風度,對事不對人的風範。批評者情理並重,被批的也謙虛受教,不問輩份與地位高低。若說人與人的相處、社會的氣氛更開明進步,大抵是從這樣的交流開始。
深夜看電視聞得大記者逝世的消息,翌日大早電郵就出現大出版家旗下出版社發來的宣傳信,關於他們數年前替大記者出版的一本書。讀書是好事,可這比訃聞來得更快,頗令人感到不適。小記者轉告這則花邊後,舒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