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危機,特首曾蔭權帶領內閣到立法會解釋,然後又在《香港家書》呼籲「行政及立法機構不應內耗,需集中精力做好民生工作。」
又來了,這些鬼邏輯,這些老伎倆,每當政府出了甚麼亂子,類似「以大局為重」、「首要搞好民生」、「不要政治化」等咒語便會漫天飛舞,還以為鍾馗在捉鬼呢。
扮作受害者再恐嚇市民
政府的「危機管理」,每次都大同小異,首先,肇事的官員必會面如死灰,一臉憂戚,這樣才能引起同情。政府會出盡法寶將自己推到一個被迫害的位置,出席立法會是好辦法,最好可以撩起一兩個火爆議員的質問,這場被欺負的戲便唱得響了。當電視播出幾個議員兇狠的質詢,幾個高官支支吾吾的應對之後,很戲劇地,部份民意會突然轉向同情被欺負一方(即政府),甚至開始懷疑議員們在「搞事」。這類邏輯是頗為流行的,不知是不是奴性發作,見到他們的父母官被罵心痛起來。
政府將自己描繪成一個受害人,然後便開始念咒了:「不要政治化」、「不要內耗」、「放低爭拗,先搞好民生」……用一些很宏大、且聽來很正確的口號,力圖淡化事件的起因,並恐嚇巿民,僵持下去對你們無好處,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吧。
這幾年來,「民生」一直是個很有市場的政治圖騰,甚至已超越「民主」的地位,香港人向來實際,「民主」陳義太高太遙遠,他們從不當是自己權利,反而「民生」易理解,與他們接近得多,是「吃飯」的問題。所以今次政府拋出「擱置爭議,搞好民生」,不少人覺得很對。
不過,只要想深一層,就知道是鬼話,這話最大的問題,是將「爭議」與「民生」放在完全對立位置,彷彿「爭議」不停,便民不聊生了。我每年納這麼多稅,你政府請了這麼多人,議員也收了工資,難道就只可以做一件事?就不可以既爭議,又搞民生?況且,議事堂就是用來「爭議」的地方,議員們就是選出來爭議的人員,否則甚麼都通過,要他們做啥?
用「大局為重」包裹過失
政府是不是有很多「民生」議案在立法會壓住,等着通過?似乎不是。在沒甚麼爭議的時候,民生一定搞得很好吧?似乎更不是。現在通脹猛於虎,政府還高薪請人,立法會問清楚一點,也是應有之義,因為這都是公帑,多花一分,用於「民生」便少一分。
我點了咕嚕肉、蝦仁炒蛋和菜薳牛肉各一碟,另加白飯兩碗,例湯講明是送的,埋單十萬九千七百元,我嫌貴要查單,你竟然叫我少囉唆快付錢,過份一點吧。
中國的當權者總喜歡用「大局為重」來包裹自己的過失,人民做了寃大頭也不許查問半句,甚至還要叩頭謝恩。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功勞大,是偉人,你要我們歌頌,但,又是誰令到中國封閉,是誰搞至民不聊生在先呢?大地震後共產黨全力救援,是英雄,你要我們歌頌,但,那豆腐渣樓房又是誰興建呢?這些問題,百姓當然不許問。
所以嘛,還是余秋雨大師看得通透,含淚勸告死難學生家長不好請願,以免被反華媒體利用,可真深明大義。余大師說了共產黨想說又不敢說的話,曾蔭權卻要自己操刀,爵士,學嘢了。
蔡偉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