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生甲:「你知唔知𠵱家上堂時間鎖大閘,唔畀走堂。」
舊生乙:「唔係啩,咁過份!」
殺校風盛,護校救校的行動很多,但師兄為師弟爭取「走堂權」,倒是第一次聽,那間學校,叫華仁書院。
「唔走過堂,點可以叫華仁仔呀!」周守仁,畢業於香港華仁、哈佛大學教育博士,年少體弱,讀書成績差,試過全班考第尾,現為港九兩間華仁的校監,能從谷底反彈,他說全因為華仁神父的包容。
華仁出名校規少,似有還無,學生奇裝異服也不摘名,缺點、記大過更是聞所未聞,「九華呢邊少啲校規,港華嗰邊仲係太多,遲啲都會建議佢哋減少啲,其實好多時同啲學生講,佢哋明就算,都唔會真係罰。」
不滿扼殺自由風氣
最近,華仁實施上課時間「關大閘」措施,有校友不滿,覺得大閘一關上,學校自由風氣也扼殺了。周守仁當年也走過堂,老師隻眼開隻眼閉,「成班人走開(堂)咪走囉,唔記得做乜喇,都係搞活動,可能出去影印。」
由學生到校監,不單角色轉變,世界也變,「唔係話𠵱家學生差過以前,係成個社會環境改變咗,以前唔會郁啲就索償,𠵱家乜嘢都講保險,如果學生走咗出街,遇到乜嘢事,保險公司都唔會賠,學校壓力大咗好多。」
周守仁承認,就連教學方法,也越來越被大環境牽制,「我哋教學生思考,唔想淨係教syllabus,唔會gothrough所有課文,而係提出啲進階問題等學生思考,等佢哋自己搵答案。」
熟悉教育理論的他一臉無奈,「𠵱家教育制度仍然重背誦同操paper,根本冇空間畀學生去理解,但係冇辦法,呢啲係公開試嘅ruleofgame,我哋都要妥協。」
看來,要捍衞那道長開的閘門,不是考驗學生的勇氣,也不是考驗師兄的感情,而是修道人的智慧。
後記:
「你知唔知呢棵係咩樹?」下雨天,記者跟在周神父身後,在九華的校園穿梭拍照,神父隨手摘下樹葉,撕開遞上,「係咪好香?係咩味嚟?」
記者一呆,沒想到有此一問,神父解窘,「係肉桂,用嚟加入嘢食入面嗰啲肉桂。」
教育果然不單在課堂內。
周守仁說,試過在大閘等人,學生認不出他,一樣自出自入,說的時候,只是笑,「呢度係大閘,仲有西閘,有啲學生會爬足球場,出口咁多,所以都好難看實,你問我𠵱家仲有冇人走堂,有,我估實有。」
三個入口,要看緊,有多難?
還是,神父啊,神父啊,其實都嘴硬心軟?
記者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