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我有沒有記錯,因病離職的局長,上任後風評不是太好,針對其辦事能力與態度的評論甚負面,指他滑頭、卸膊等等,新人上場後他還繼續留任頗叫一些時評人意外。而轉眼卻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從前的「滑頭」變成「政治手腕一流」與「長袖善舞」,甚至惹人擔心繼任人手腕遠不及。
公眾該如何評價與判斷一個公共行政人員的表現?莫非真由時間這抽象項目定奪?從前為人詬病的董氏婆媽王朝,在今日的曾氏強權王國就變成值得留戀的溫情。唏,曾幾何時,大家不也覺得曾比董更了解公務員運作,做事更務實更有效率?誰會相信那些毫無說服力的所謂民望民意調查?根本沒有任何公平公開的客觀機制,來為掌權者評分。
有人天真地要求登報招聘,是真不知道這些「潛規則」的存在?大至局長任命,中至大學請校長,小至普通公營機構請文員,全是熟人話事。有朋友試過乖乖寄出N封求職信,連一個面試機會也沒有,有高層亁脆說破:那些廣告只是做個樣子的。像傳媒請資深記者,也是左打聽右介紹小圈子運作,各有各的遊戲規則。
五年前七一遊行,五十萬黑衣人啓動了一次成功的政治申訴機制。但靜心觀之,那次無疑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次運氣表演,因為中國政治現實說明,人民的祈求不一定會實現,管你是百萬還是其他。而往後的社會事務發展也證明,這些力量不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