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局蠶食西九龍舊區,深水埗桂林街的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舊址,同樣難逃被收樓清拆命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聯同中大新亞書院,下月中在上址舉辦大型展覽,展出大半世紀前貧困師生的事迹,還有歷年來區內居民掙扎求存的真實故事。展場更設有籠屋和板間房,讓市民一嘗做「籠民」滋味。
記者:林社炳
社區組織協會昨日動員幾十名區內居民,在桂林街即將清拆的新亞書院舊址街頭,各自舉起貼有圖片的紙皮盒,以扭計骰形式砌出該區生活文化特色。市建局在清拆前答允借出桂林街55至57號一幢1949年戰後落成的四層高唐樓作展場。
學生可度宿一宵
藝術工作者李民偉說,首次用紙皮建造展館,市民可在展場2樓看見深水埗區的24小時,從大牌檔到營業店舖的營運變化。3樓展場的展板逐一介紹戰前至今12個人物的故事;部份單位更置有籠屋和板間房,可供參觀的學生或團體「度宿一宵」,親身體驗「籠民」苦況。
李民偉說,展場4樓更設有新亞書院展覽廳,他們難得找來當年的幾個書櫃,還有曾在該校寒窗苦讀學生的畢業證書和教科書的影印本。對於有說前已故影后林黛也曾在該校就讀,他表示難以求證。同樓隔壁單位設有「反思區」,讓參觀者好好反思,在紙皮留言板寫上自己的心聲。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霍天雯說,深水埗區從戰後至今,仍保留不少舊有地標式建築物、傳統舊式店舖和居民掙扎求存的精神。展覽目的是希望市建局收樓重建的同時,讓廣大市民關懷和加深認識這個隨着時代變化的舊區人與事。
西九樓計色展覽
日期:下月13日至8月10日
地點:桂林街55至57號
展品:新亞書院舊址書櫃、畢業證書及照片影印本;籠屋及板間房;唐樓建築;街坊、老店故事等
收費:入場每位10元,導賞團連入場每位20元
查詢:27139165或27253165
資料來源: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特稿
舊生緬懷昔日苦學精神
桂林街新亞書院舊址即將清拆,當年曾在該校苦讀的列航飛,昨日拿着當年的畢業照(圖),回到已被市建局收樓封閉的母校外,緬懷昔日貧困師生的苦學精神。
位於桂林街新亞書院創始於1950年,1952年已有第一批畢業生。1953年第二屆畢業生列航飛,還記得第一屆畢業的文史系余英時是三名畢業生之一。他說,「當年唔少師生都係逃難到香港,大家都好窮。冇錢嘅學生就喺學校樓梯、天台或者課室借宿。」國學大師錢穆、唐君毅等也曾居於桂林街校舍。當年的校舍3樓用作教務處和飯堂,4樓是班房。經濟系畢業的列航飛說:「市建局清拆母校,重建後會有新亞紀念公園。」他認為,最重要還是紀念該校當年師生,為了學問努力的苦學精神。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