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發展商賣樓,都是靠那些在售樓處提供的臨時價單,至於印刷精美的售樓書,變成聊備一格的宣傳品。基於該等價單中只列明物業的建築面積,所以一直被人詬病。政府有鑑於此,故希望以測量師學會對實用面積的定義為藍本,將之納入預售樓花同意書方案中加以規管,預料暑假後的新盤,會以實用價開售。這一改變用心良苦,但置業者要適應有關改變,殊不容易。
多年以來,不少售樓書已載有實用率,不過呎價仍以建築面積計算,基於沿用已久,業主及買家都慣用此法計算呎價,故要改變此習慣,非一年半載可達成願望。
呎價大增嚇怕買家
以早前熱賣的火炭御龍山為例,平均呎價約8000元,較同區駿景園平均呎價6000餘元,高出約33%,若以其實用率約75%計算,其呎價高至10667元,高出達78%,倘當時發展商以這個實用面積價開售,相信會嚇怕很多有心買家。事實上,以御龍山的實用價,與駿景園的建築價比較,當然不公平,但問題在於無論買家及賣家,一時間都難以適應以實用價來計算駿景園的呎價。如真要比較,當然又要找其實用率以作換算。
如果暑假後的新盤,其呎價規定全以實用面積計算,結果是混亂難免,地產代理為求方便買家,必定又將該等新盤價,換成建築面積價,然後用同區物業作比較,以此來說服買家,新盤定價合理。改變之初,置業者必定不太習慣超高價的實用面積價,但究竟這改變對一手樓的銷情,會有多大影響,現時仍難估計。
售發水樓難度增加
從另一例子看,香港於多年前已經引入公制計算重量及高度,但今時今日仍有不少港人,依舊以英呎計算高度,以磅為單位去買賣。可幸的是,新一代已開始習慣使用公制,這就足以證明,這看似單位的改變,其實可能要以一代人的時間來適應。
今後的樓宇買賣,將改以實用面積計價,其計算雖不太複雜,但其適應期亦不可以低估。相信在可見的將來,建築面積價仍會沿用作比較,尤其那些二手屋,因其呎價一直以建築價計算,故要轉換成實用價來買賣,甚為不便。至於那些一直在做統計研究的機構,亦要逐步適應改變。
新制度實施之後,消費者的權益確實較有保證。不過,對發展商而言,今後要將單位「發水」推售,相信較前困難,至於新制度於適應期帶來的種種不便,相信巿民大眾可以理解及接受的。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