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何冀平上一次請我去看她的《德齡與慈禧》,我不在香港,那是這齣話劇第三度在香港公演。如今,第四度公演,終於有機會欣賞了。
戲是真的好看,盧燕的慈禧,毛俊輝的光緒,曾江的榮祿,黃慧慈的德齡,一張聯想不到的演員名單,結合在一起,得到了意料不到的化學反應。
盧燕的銀幕慈禧已是經典,當這個慈禧出現在舞台上,一露面而鎮場,雍容華貴的京腔唸白,頓時為全劇找到了靈魂,令人覺得,台上這位不怒自威的老太太,就是慈禧。
毛俊輝的光緒和曾江的榮祿,各有一片丹心,都替戲劇增輝。我是第一次看曾江演話劇,想不到國語台詞從他嘴裏湧出來,鏗鏘得那麼令人震撼。
這齣話劇用國語演出,劇中大部分演員都是廣東人,為此都下了苦功,尤其是黃慧慈,演年青活潑的德齡,花了三個月時間苦練普通話,咬文嚼字,如不細聽,根本不知道她是香港人。三個月時間可將國語練成這樣,除了語言天份,若是有什麼訣竅,倒可以公開一下,讓那些有志說國語又老是說不清楚的香港人如曾特首,可以借鑒一下。
《德》劇好看的地方,是既有歷史根據,又有大膽創作,就如何冀平自述:「劇中的德齡並非歷史上真實的德齡,慈禧也不是人們印象中的慈禧。」她是轉到慈禧背後,看看一個權傾朝野的女人的內心世界,「觸動她有如常人一樣的愛戀和辛酸。」人性的探討引起觀眾的共鳴,便是《德齡與慈禧》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