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那麼第一個吃貓屎咖啡的人是甚麼呢?第一個望着一堆排泄物,決定助它們完成第二次穿腸之旅的人,當時是怎樣一種心態呢?我最好奇的是這個。
以前見過貓屎咖啡的文字記載:產自東南亞,由麝香貓排泄物中提煉出來的咖啡豆加工而成。
單看文字已經有些受不了,最近看電視台飲食節目,終於看到完整的加工過程:由尋找貓屎到咖啡上枱。主持人大讚齒頰留香,我卻一直不能忘記它的前身,即使在某些國家,一杯貓屎咖啡的身價已達1000港幣,它始終是動物排泄物的製成品,英雄莫問出處這句話,不能消除我的心理障礙。真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一堆咖啡豆,一經排泄,身價百倍,關鍵在排泄二字。原來,咖啡豆在麝香貓消化道內經過發酵素及胃液的酸化,令蛋白質遭到分解,而咖啡內的蛋白質會造成烘焙後的苦澀味,這是貓屎咖啡幾乎沒有苦味的原因。
可是,不苦的飲品何其多?我們選擇咖啡,不正是因為它獨特的苦澀,以及苦後的回甘嗎?
一堆動物排泄物,用清水漂洗二十次,然後曝曬,然後烘焙,最後入口。人類為了服侍口腔,真正創意無限,跟吃排泄物相比,中國人吃蛇蟲鼠蟻,算小巫見大巫了。
動物消化不了的食物,人類俯拾加工,珍而重之讓它們進入自己的消化系統,助它們的生命完成完美謝幕。
死兩次的食物,生榮死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