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是一種病 - 李碧華

「狐惑」是一種病 - 李碧華

狐性狡猾,以媚術迷人,所以大家印象中牠是反派:「狐狸精」、「狐媚魔道」、「狐臭」、「狐假虎威」、「狐群狗黨」。
有時我們稱多疑的表情為「狐疑」,那是因為狐狸對人對物甚至同類,都不大信任,眉宇之間便流露出來了。不過「狐惑」又是怎樣呢?──眼神?不可告人的忐忑?
跟前輩閒聊,才知「狐惑」竟是一種病。最早出現於東漢張仲景的研究。
我好奇於這究竟是人自身的病抑或由狐狸傳染?難道《聊齋》鬼狐故事中,那叫好色之徒元氣大傷精盡人亡的「採陽補陰」術,並非杜撰?
但現實哪來如此妖艷?
「狐惑」在古籍中的病徵是「其氣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狐惑之病,並不欲飲食,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聲嗄、咽亁……」
中醫認為,濕熱、脾虛、邪毒,在內則擾亂心目神明,在外則發為癰瘍潰爛,還有幾種症型。且易反覆發作,應作長期治療的病。
因第一次聽到,聯想到狐狸疑惑時,不免「神情恍惚,目光繚亂」,才得此病名吧。再矯健、狡黠、嫵媚,再懂得自私自保的動物或人,都會軟弱迷惘,都敵不過病魔,逃不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