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周四晚上突然公佈上調成品油價格和電價,內地股市在一眾石油石化股和電力股的帶動下上揚,上證指數上周五重上2800點。A股連日下挫,中央在這個時候突然推出政策,自然會令大家聯想到「救市政策」,凡是好消息就能夠令人心振奮,股市上行。回想上次的救市措施,中央首先限制了大小非的拋售,然後下調了印花稅,於是市場確認政府出手救市,A股也是一輪急升。究竟是真的救市還是事有巧合,投資者各有各的說法,當然真相不得而知。
但根據過往的經驗,中央不會單純因為股市的升跌而推出一個政策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貨幣緊縮政策,自從公佈以來,中央一直沒有改變過態度,就算雪災和地震接連發生,A股不斷下行,也不會令中央有所放鬆。這證明中央制訂政策時看的是大方向,而不會是市場上短期的波動。
既然政策未必是衝着「救市」而來,那推出新政的目的又是甚麼?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閉幕後的中美聯合聲明或許能夠為大家帶來啓示,中方同意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對外資參股中國證券、期貨和基金公司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有關外資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的政策建議。
中美聯合聲明有啓示
很明顯,中美雙方這次對話的其中一個戰略目的是逐步開放中國的金融市場,但前提是中美雙方需要先完善金融市場的監管,以確保中國開放金融市場以後不會出現類似美國次按風暴的危機。大家知道了中國近來的發展方向以後,相信就不難理解政府近來推出的一些政策了。調升油價和電價,明顯是為了中國的能源價格可以逐步跟國際價格接軌,或許這是為日後推出商品期貨先作準備。
建行可候低吸納
當然,開放金融市場未必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很多細節還需要研究,中央應該還會再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去改善監管的問題。但開放了金融市場後,最受惠的無疑是國內的金融行業,無論是幫外資公司搞上市,還是推出新的金融產品都將為她們帶來優厚的回報,難怪上周五A股的金融股升幅特別大,相信某程度上反映了對未來的憧憬。投資者不妨留意近期從高位回落不少的建設銀行(939),如港股隨外圍下跌,大家可以考慮趁低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