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牆小姊弟將交社署託管<br>天水圍家長關注 訓斥子女勿仿效

爬牆小姊弟將交社署託管
天水圍家長關注 訓斥子女勿仿效

【本報訊】在天水圍天逸邨逸池樓34樓住所,爬牆出走的8歲及6歲小姊弟,獲救後昨仍須留院觀察。事件引起天水圍家長關注,並作為反面教材,教導子女不要仿效,有兒童讚小姊弟「好叻」而遭父母訓斥。當局今日將向法庭申請保護令,由社署暫時託管小姊弟。
記者:吳國威 江寶龍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出席一個公開場合時指出,非常關注事件,今日將會向法庭申請保護令,將小姊弟交社署署長暫時照顧,直至他們長遠的福利安排有決定為止,當務之急是確保兩人安全,由社署提供支援及照顧。該家庭有社工跟進,社工提議8歲的姊姊入住兒童之家。社聯總幹事方敏生表示,及早將女童送往兒童之家,將可避免事件發生,她批評當局這方面服務不足,希望有長遠規劃。

爬牆落街事件中的6歲弟弟,送院後目前仍接受觀察。

8歲姊姊在爬牆時擦傷手腳送院,或與弟暫交社署託管。

小孩仿效攀爬燈柱

該對姓黃小姊弟居住的逸池樓居所,昨日重門深鎖,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及元朗天水圍區議員張文輝,早上到來拍門,向黃家提供協助,但黃父拒絕開門,他隔着門聲稱不想見任何人,王、張兩人惟有無奈離開。
黃父對政府接管其子女顯得相當無奈,他說:「如果政府咁樣做我都冇辦法,我要返工㗎。」他又透露,事發至今他尚末見過妻子和一對子女,記者從門罅中窺見黃家十分凌亂,家具甚少,牆壁被箱頭筆塗鴉滿佈,料是一對難教子女的傑作。
住在25樓的陳太,在事件中成為新聞人物,昨特別購買多份報紙,翻看有關報道。事件中的6歲弟弟,從家中廚房窗爬出,向下爬了9層樓,到陳太的單位爬入屋。陳太說,警方未有向她錄取口供,「小姊弟嘅父母,都冇落嚟向我多謝」,陳太對此並不介懷,但希望小姊弟的父母,經過今次教訓能盡父母責任,對他們多加管教。陳太家中有一對8歲及10歲子女,她表示,平日廚房的窗門都鎖上,所以不擔心子女有樣學樣。
小姊弟從34樓爬牆偷走事件,昨在天水圍引起街坊議論,家長聲言會注意子女的行為,並且關上廚房窗,但有兒童當兩姊弟是「英雄」,讚他們「好叻」,而隨即遭父母責備。在天逸邨公園,有兒童仿效小姊弟驚險動作,10歲柱仔三扒兩撥爬到10呎高燈柱頂,他說,「爬燈柱容易啲,喺樓上爬水管,我就唔係好夠膽。」

天逸邨一名小童昨日爬上一支燈柱,仿效小姊弟的驚險動作。
吳國威攝

天水圍街坊為小姊弟事件議論紛紛。
江寶龍攝

稱讚小姊弟招責備

一對同是9歲的姓許及姓陳女童,稱讚小姊弟厲害,「大人搶包山都冇爬咁高,佢哋咁細個,喺咁高層爬落樓,真係好叻,如果爬椰樹比賽實攞冠軍」,她們的母親聞言大怒,即時責備兩人。另外,王國興及張文輝指天逸邨設計有缺陷,出事位置的廚房窗,原本沒有窗門,居民入伙後自行裝上,部份仍沒有安裝,促請房署替居民裝設,同時,該屋邨水管容易攀爬,讓賊匪有機可乘,房署應作檢討。

張建宗關注小姊弟事件,今向法庭申請保護令。

學者意見:是愚蠢行為 並非英雄

小姊弟爬牆出走,未有墮樓釀成慘劇,成年人均抹一把汗,但有無知的兒童,卻認同小姊弟的行為,並覺得他們「好叻」,心理學家指出,兒童有這種印象屬短暫性,家長需耐心教導,解釋這行為的危險及後果,亦不要作出苛責。
樂苗坊註冊心理學家周婉芬稱,兩姊弟在今次事件中安然無恙,有兒童覺得他們叻並不出奇,但很快便會淡忘,家長不要太擔心,並要耐心教導子女,這個是極特別的例子,「佢哋兩個冇事係好彩,千祈唔好學,一個唔好彩就會跌死,就算爬燈柱跌親,都跌斷手腳。」
她又說,家長亦要耐心解釋,在今次事件中,最英雄、最叻並不是小姊弟,而是協助救回他們的鄰居,要讓子女知道,「小姊弟爬牆落街,係最愚蠢嘅行為,千祈唔好學」,在循循教導下,子女會知道事件的對錯。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