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但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確診時往往已屆末期,只餘下數月壽命,尤其一些非煙民患者,容易將咳嗽等病徵誤當傷風感冒或敏感,延誤治療。兩項最新的大型研究發現,混合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及兩種化療藥物治療,可將末期肺癌病人的壽命延長逾一年。 記者:梁瑞琼
今年55歲的鄧先生沒有吸煙習慣,去年出現咳嗽症狀時,最初醫生以為普通敏感引發,但服藥後咳嗽一直未有改善,更發現淋巴位「有粒嘢」,最終才確診是患上第四期腺癌(其中一種肺癌),右肺支氣管發現一個6厘米×4厘米的腫瘤,癌細胞並已擴散至骨骼及淋巴,「諗住退休安享晚年,點知又有肺癌」。他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曾縮小,但約六星期前腫瘤再度生長,於是改為接受化療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現時病情已受控制。
七成確診者屬末期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陸凱祖指出,肺癌七成半個案屬「非小細胞肺癌」,包括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非吸煙患者佔多的腺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約七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屆末期,即使接受手術,復發率也高達八成,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低於一成,平均生存時間只有6至8個月。
末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化療或標靶藥物控制病情,一項名為E4599的指標研究跟進878名患有末期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結果發現,以Bevacizumab及兩種化療藥物治療的患者,存活期較對照組長27%,存活期中位數為12.3個月,35%治療組患者的腫瘤縮小一半或以上,只有15%對照組患者達到此治療效果,有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新英倫醫學期刊》。
另一項名為AVAIL的同類研究分析了約1,000名病人,結果發現混合治療患者的無病存活期增加20至30%,疾病緩解率較標準化療組高70%。
陸凱祖解釋,腫瘤需分泌血管生成素,刺激血管增生,以獲得氧氣及養份,而標靶藥物Bevacizumab可與血管生成素結合,從而抑制新血管形成,令腫瘤「餓死」萎縮,但約20%患者或因咳血、腦部腫瘤及腫瘤接近血管而不適合接受有關治療。
衞生署今年初批准Bevacizumab用於治療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藥物,每個混合治療療程約2至3萬元,需進行六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