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突然宣佈大幅調高汽柴油價,同時向受影響的市民大眾提供各種補貼,整件事似乎在防通脹、保油電供應、維護市民生計及企業盈利四大原則下,摸着石頭過河,試圖為開放成品油價鋪路。 記者:高淑嫻
過去一年,儘管業界要求加價之聲不絕,但中央仍堅決不調高成品油價及電價,中央寧願向企業補貼,也不願加價。不過,是次中央調高油電的同時,向受影響的業界及市民提供大量補貼,反映中央嚴格控制的價格政策出現轉向,補貼企業轉為補貼大眾,希望日後開放成品油價時,也無損市民生計或推高通脹。
通脹高企 短期難開放油市
加價前,內地煉油廠每煉一噸油便虧蝕3000元(人民幣.下同),中央近年主要透過補貼中石化(386)等企業的煉油業務來穩定成品油供應,今年初便宣佈補貼中石化123億元。要直接解決煉油廠虧損,開放內地成品油價才是最有效的做法,但目前國際市場的成品油價等於內地價格的一倍,在眼前的通脹壓力下,內地根本不可能短期內開放成品油市場。
發改委今次大幅調高汽柴油價,財政部翌日急撥198億元補貼資金,主要向農民、漁民、林業、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及的士行業進行補貼;並且要求各省級財政部門在收到中央財政補貼後,必須在五個工作日內將資金撥到縣市,盡快將資金交到直接補貼對象手中。市場人士估計,中央政府在成品油價問題上,可能從補貼企業為主,逐步變陣,改為直接補貼用家,特別是種糧農民及低收入市民。即使政府日後真的開放成品油市場,汽柴油大漲,這類市民也可以獲得生活補貼,維護企業盈利之餘,亦保障老百姓生計,一舉兩得。
摩通:最快半年後開放
摩根大通中國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龔方雄昨發表報告指出,今次加價反映中央的目標清晰,最終要汽柴油價正常化,逐步邁向成品油市場開放,甚至可能在未來6至9個月發生。
至於今次加價對中國通脹的影響,外資證券行普遍認為影響輕微。摩通估算,汽柴油價每增加10%,內地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會升0.4個百分點,料加價後,內地6及7月CPI仍低於8%。滙豐證券指出,燃油只佔CPI的3%,汽柴油加價16%至18%,只推高CPI不足1個百分點,短期對CPI的影響有限。該行把今年中國CPI預測由6.8%輕微調高至7.1%。
不少人希望中國加成品油價,有助降低內地市民對燃油需求,從而令國際油價回落(不少外國輿論認為,國際油價屢創新高,是中國及印度需求龐大所致)。瑞銀卻估計,加價反而給予煉油商誘因,進口更多原油以增加產量,對原油需求有增無減。高盛也認為,今次加幅不足以減低市民對燃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