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底亞酥餅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巴斯底亞酥餅 - 程步奎(詩人學者)

認真說起來,摩洛哥實在沒有可以比擬中華烹調或法國大菜的美食,還達不到那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地步,還沒有提升到藝術鑒賞的境界,還不曾「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動不動就處心積慮向聯合國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還不至於把民族文化存亡與「烹調世界第一」等同起來。但是,摩洛哥並非沒有老饕,也不是沒有本土的美食,只不過信了伊斯蘭,生活有點節制,講究「清真」,殺雞鴨、宰牛羊,都得祭司阿訇先念經,東坡肉也萬萬吃不得。
在摩洛哥開會的最後一天,東道主說要好好招待我們這些遠來的貴賓,還引了一句孔夫子的話。「你們來自彩霞的盡頭,給我們帶來了阿拉的恩賜。」我心裏暗想,他大概是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吧,換成了伊斯蘭式的宗教辭藻,莊嚴肅穆,華麗大方。比起李登輝出訪拉丁美洲,抵達友邦國門,居然說「有我這樣的朋友自遠方來,你們一定感到歡欣鼓舞」,要高明得體多了。
招待我們的一頓午餐盛饌,是巴斯底亞酥餅、「塌盡」砂鍋、各色水果。塌盡砂鍋我以前吃過,也介紹過,算得上美食一道;這巴斯底亞酥餅(Bastilla),恕我孤陋寡聞,可是從來不曾見識。端上桌來的,像華北過去論斤稱的大鍋餅,比臉盆還大,烘烤成金黃色,油亮的色澤閃爍着豐富的內涵,一看就知道是酥皮的,想來裏面一定包着什麼出奇制勝的餅餡。看到本地學者個個容色生輝,眼神發亮,而且帶着一種朦朧的歡愉,像「隔簾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那種表情,就知道好東西登場了。入境隨俗,也學學孔子,「子入太廟,每事問」,先問這道菜叫什麼,答曰,Bastilla。巴士底獄(Bastille)那個字?不是,不是,是阿拉伯文,是酥皮的乳鴿烘餅,只有盛大節日(如齋月)前後才吃得到的,今天有口福了。於是,刀叉齊下,像切蛋糕那樣,每人切了一大丫。入口芳香不說,口感極為特別,還帶着甜味。沒錯,是細膩如絲絨的乳鴿肉,有薑黃、肉桂、藏紅花、小茴香混在一起的特殊香味,還有粗粗碾碎的杏仁為瓤。酥餅的調料甜鹹兼備,味蕾卻感到偏甜,想來是因為杏仁的芳香襯托出了糖分。
吃了一大塊,已經飽了,何況又上了第二道大菜:塌盡砂鍋。美味在前,魚與熊掌,實在難以取捨。於是有人說,昨天吃過砂鍋了,今天是酥餅日,過酥餅節吧。相比之下,巴斯底亞酥餅似乎拔了頭籌,可列摩洛哥美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