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辭世已經三十六年了,在世時常常喃喃自道:「泉州府同安縣烏子鄉蔡林」,這是祖宗兩百多年前所來自的地方。我以前沒有聽上心,最近向老母親問個清楚。經廈大朋友輾轉介紹,問道於同安第八中學老師李志藝。他研究地方誌,誘引我作一次尋根之旅。
李志藝是我們族人。他說,祖母口傳的「烏子」與閩南話「湖井」同音。湖井村與蔡林現屬廈門同安縣,相隔兩公里,「閩南驛路李」小支派的後代,蔡林為正室,湖井是偏房,供奉明嘉靖進士春芳(潮州太守,抗倭有功)為祖。逢農曆九月二十三日春芳祖誕辰,聯合殺豬祭拜,在宗祠前面演歌仔戲。
從廈門開車一個半小時,在蓮花鎮上雇摩托車伕,引導我們向山腳下的蔡林進發。沿途窄狹土路,到處坑窪,僅容一車身。土地貧瘠,看天吃飯,種菜為多,只有一方土地種稻。至今仍是福建省扶貧的對象。
抵社口,摩托車伕把我們交給他所認識的婦女,索價五元而去。婦女不知怎麼開車門,進得車來,繼續顛簸,帶領我們去會見大伯李清泉(丈夫的哥哥)。屋矮而逼仄,屋內只有幾把塑膠椅。端午剛過,婦人蒸粽,泡茶,每人發一顆糖果和一塊旺旺餅亁。冰箱內空無甚物,我提議去看祖廟,沒有吃她的粽子。她自言現在「好命」,有冰箱、瓦斯和電視,不像年輕時極苦。她58歲,丈夫65歲,以牽豬哥為生(公豬配種)。村民多不識字,下一代無人讀大學。
大伯69歲,打點村裏開支和活動,他基本上印證了李志藝提供的資料。蔡林約200戶,600多人,壯丁都外出打工,只剩老弱婦孺。族譜於文革期間為紅衞兵所毀。窮鄉僻壤個個有手機。大伯致電湖井村,族譜也無處覓尋。村子為何不稱「李林」,他也不知道。村人為三餐奔波,族譜乃不急之物。
祖廟雖小,是村中最體面的建築,文革中被毀,2003年重建。廟中刺繡橫幅是臺灣子孫所捐。正中央供奉保生大帝和春芳祖(肩配二劍)。乩童在側,要我先上香12支,然後以筊繞祖先香爐三圈,連擲三個好筊,確認為春芳後代。我捐出500元人民幣,取回香灰一把,準備融入臺灣家中祖宗牌位前的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