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已故女作家三毛筆下,撒哈拉沙漠是神秘、迷人的,在這片荒漠之中,三毛跟隨她的至愛荷西,走過最幸福最難忘的歲月。從小迷上三毛的周海媚(海味)對撒哈拉一直充滿憧憬,今次能夠隨《向世界出發》攝製隊一起揭開撒哈拉的神秘面紗,海味既興奮又緊張。兩星期大漠之旅,海味見證了婚禮、葬禮,游牧民族簡樸民風令她眼界大開,他們無拘無束的生活,原來正是海味畢生嚮往。
《向世界出發》之《撒哈拉的自由人》將於周二晚(6月24日)翡翠台播出。
周海媚從非洲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出發,沿住古代商隊其中一條進入撒哈拉的路線進入沙漠,一行人先攀過阿特拉斯山脈(Atlas),海味原以為沙漠地帶亁燥酷熱,萬料不到眼前竟是皚皚白雪,令海味不禁嘆道:「人生真係充滿意外。」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
攀過山後,海味走進摩洛哥土著柏柏人聚居的小村落,再經過補充物資的小鎮Merzouga,前後花了兩日車程,終於抵達她一直夢寐以求的地方──撒哈拉。
面對一望無際的金黃沙漠,海味興奮得即時爬上沙丘欣賞:「喺香港生活空間狹窄同好壓迫,喺呢度一望無際,好廣闊,我一直都好嚮往呢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嘅感覺。」在浩瀚大漠中,海味欣賞過漫天星星的夜空和日出,又遇上「藍人」等不同游牧民族,了解他們在沙漠求生技能和風俗,種種經歷體驗,叫海味回味無窮,但更難得的,是見證了游牧民族的婚禮和葬禮。
婚禮是唯一令游牧民族聚集在一起的日子,新娘子沒有穿金戴銀,卻有七彩繽紛的嫁衣,出嫁前要發出奇怪叫聲以示喜悅,更因為不能讓人家看見面容,要包頭至過門三日後才可把頭布拆開。
一路上海味碰見有人在沙上掘洞,原來他們正準備為老父舉行葬禮。游牧民族不可帶住屍體繼續上路,所以只會在死者過身地方附近就地下葬,屍體用布和氈包住,落土後再放兩塊石頭在上面。由於游牧民族生前無多餘包袱,所以死後亦無需要墓碑留名,而後人往往很少會返回先人地方拜祭。
渴望擺脫機器人生
曾有段時間,海味工作忙碌到經常中港台及日本四圍走,覺得自己失去人生,猶如機器般很不開心。於是,00年她放棄香港一切到北京居住,過她渴望過的自由自在生活。今次撒哈拉之旅,見游牧民族身無長物,無牽無掛,世世代代享受着浩瀚大漠的自由人生,令海味有更深體會:「我細個幻想將來生活係孭住個背囊周圍旅行,最好當然有人陪我一齊去啦,有人互相照顧應該開心啲嘅,但如果真係冇,我自己一個人都可以㗎!好多人覺得自由係無拘無束,想做乜就做乜,冇人管就叫自由,但我覺得主要係你自己內心嘅自由囉!」
撰文:戴彩煥
部落土著 藍色柏柏族人
柏柏人是非洲西北部一帶部落族人統稱,這個稱呼來自拉丁語barbari,意思是野蠻人,現時在沙漠生活的游牧民族都是柏柏人,而藍人是柏柏人在沙漠裏一個分支。藍人自古以來都用一種沙漠獨有的藍色植物來染布,他們的皮膚更因經常接觸藍色染料而變成藍色,是以有「藍人」這個稱號。
原始工業 鴿糞軟化皮革
古代對皮革需求甚大,手袋、皮鞋甚至戰車車轆都是用皮革製造,千年古城菲斯當時掌握了染製皮革技術,成為全北非最有名氣的皮革供應地。當年工人發現糞便和尿液成份可以徹底去除羊皮上的毛髮纖維,令皮革質地變軟,而他們認為白鴿的糞便比較亁淨,所以便用來做軟化皮革的主要材料,皮革在那些又臭又濃的液體中浸幾日再反覆冲洗,然後便可染色。
游牧生活 一日生火一次
游牧民族隨着沙漠天氣變化四處搬家,駱駝是他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他們往往在有水源的地方暫住兩、三個月,所以除搭帳篷外,還會用泥沙搭建一個簡陋的廁所,平日主要糧食為麵包及飲羊奶或駱駝奶,柴枝則是他們極珍貴的燃料,所以每日只可生火一次煮食。至於他們所養的羊除是食物外,還可以用羊毛做衫,或在沙漠上跟其他人交換麵粉或鹽等物資。
發掘水源 地下河澤萬民
北非人古代時期已懂得解決水源問題,他們先從高山有水源的地方開始挖掘一個深入地底的井,一直掘到有地下水源為止,然後再向前開鑿地下運河,將高山地下水引向低處的沙漠地帶,之後在地面每隔50至100米距離再挖掘這些井,把地下運河連接起來,而水經地下運送便不怕被蒸發掉。海味背後一個個小山丘,便是挖地下運河時的泥土所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