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母語教學,在香港不受歡迎?不要聽學者一千萬字的洋洋大道理,在生活之中,許多關於身體的名詞,周圍的人,都不會用中文講,而是說英語。
例如屁股,香港的女人不會講「屁股」的,嫌其中一個字不雅?那麼可以正經地叫「臀部」吧。但不。她們叫PatPat。
線條狀的性感內褲,都直接叫T-back,這件物事比較新穎,沒有適當的母語名詞,沒有問題。但明明胸圍和乳罩,已經發明了三代,但為什麼香港的女人覺得這個堂堂正正的中文名詞難以宣之於口,都叫做Bra?
中環的OL聚在一起說悄悄話,話題除了辦公室的那個小男人上司,十之有九,就是交流戴Bra的情報,由文咸東街講到連卡佛,由黛安芬講到CCup的不同質地。Bra明明是外國文,已經演化為香港的母語。連小巴司機,在天水圍的商場選購一個粉紅色的,準備周末過境送給東莞的二奶,在櫃枱前,為免尷尬,對女售貨員說:我想買一個「吧」,送給我老婆。
Bra原來是法文Brassiere的簡稱。一九一二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兩年,一個叫狄倫佳(OttoTitzlinger)的人,在紐約一家女裝內衣的工廠工作。有一天,一個歌劇女高音來到工廠,與經理交談,女高音說:她戴的腰封太緊而笨重,把胸和腰連在一起,束得死死的,平時沒有辦法呼吸,在台上唱歌,也影響了表現。
狄倫佳聽到這段對話,靈機一觸,用一枝鉛筆在紙上畫了幾個圖樣:既可以強調女性胸部的線條,也輕便,還有高聳的支持力,他發明了胸圍。
狄倫佳的創意在紐約開始暢銷,但他忘記了登記專利,錢都讓工廠老闆賺了。許多年之後,一個叫巴薩利的法國人,把狄倫佳的胸圍加一條花邊,剪裁一下,風行大西洋兩岸,從此胸圍就以巴薩利的姓氏為名,叫做Bra。
狄倫佳忘記了註冊,但也逃過了一劫─堂堂男人,自己的姓變成了胸圍的名字,有什麼尊嚴?巴薩利的後代,四歲讀幼稚園六歲讀一年級,老師點名,小孩沒有反應,到初中一,一點名的時候,全班就哄堂大笑了。
創意有時是會禍延子孫的,雖然你自己掘到了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