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在北京舉行,中國政府大舉掃蕩「中式英語」(Chinglish),例如:入口,不該叫EntertheMouth,為了迎接國際遊客,更正為Entrance。還有亁炒牛河,本來叫DryFryCowRiver的,據說也「規範」成合格的英文了。
但是,其實英文在世界上已經到處跟不同的語言姘交,講Chinglish,最新的潮流,完全不必自覺老土,而可以是很型的生活態度,看看閣下有沒有自卑感,只認定英女皇的英文才是正宗。
因為在中東,以杜拜為中心,今天流行另一種「中式英語」,叫做Dinglish──中式,是指中東的阿拉伯話和印度語滲透之後的另類英文,因為地球一體化,許多英美CEO到中東和印度開會、做生意、落戶,在杜拜說英語,有另一套詞彙。
例如「雙程路」,不是一本正經的叫DualCarriageway,而是叫ComeandGoRoad:一條馬路上,有來的車,也有往的車,這個Dinglish新名詞,其實比正宗的英文更傳神。
大城市的「迴旋處」,不是香港車主熟知的Roundabout,而是「圓圈」(Circle)。仔細一想:迴旋處當然是圓形的,難道是方的不成?
還有「相似」(Similar)這個字,中東式的英文,叫做Same-samebutdifferent──「一樣一樣,但不一樣」,不就是相似的意思嗎?
中東天氣熱,天氣熱的地方,人就懶洋洋。在杜拜,如果叫一個秘書「今天」把文件打好,不要講Today──因為在阿拉伯話裏,「今天」的意思很抽象,即是「不急,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慢慢來,明天後天也不要緊」的意思。叫對方今天把事情做好,要強調「今天本日」(Todayitself),按正宗的文法,完全多餘,但這是中東,要入鄉隨俗。
中東式英語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因為地處赤道,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從來不戴手套,但他們穿襪子。中東式的英語,沒有Gloves這個字,手套就叫做手襪:Handsocks,與廣東話相同。
在餐廳裏叫一客三文治,不烘底,不叫Sandwich,而是叫「沒煮熟過的多士」(UncookedToast)。
去到杜拜,機場、酒店、銀行,講英語的阿拉伯人,都講這種話,以阿拉伯語或印度語的概念為主體,英文的意思是客,沒有什麼好自卑的,想一想,其中自有道理。阿拉伯有石油,石油就是金錢,你來賺我的錢,要明白我的另類英語。
此中並無對錯,一切只是觀點與角度。所謂Chinglish,不是也為英文添了一層姿采嗎?例如,安全套,為什麼一定是Condom,而不能叫TheSecurityGlove(記住是單數)?正如李約瑟當他知道Cigarette的中文叫做香煙(FragantSmoke)馬上學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