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央企業重組步伐快馬加鞭!繼內地電訊業「六合三」、兩大航空工業集團整合後,談論經年的中外運(598)母公司中外運集團,與長江航運集團,正就合併重組展開協商,帶動有望在重組後獲注資的中外運及中外航運(368)股價昨日發力上揚。由於中港股市走勢仍欠穩,央企整合概念股有望成為淡市中的炒作主題。 記者:余志浩
內地投資分析公司天相投資顧問指出,若投資者從整合概念選擇股票,建議劃分為央企整合和地方國企整合兩個角度,前者具體包括煤炭、航運、電訊、電網電力及軍工等央企;至於地方國企,可留意位處上海及中西部地區(四川、安徽、湖北等)。
下一步:煤炭及有色金屬
東泰證券研究部董事鄧聲興相信,下一步整合對象應該是煤炭及有色金屬等資源行業,因為該等企業不符合國家壟斷標準,並有需要獲注資以壯大規模,繼而進行海外併購。他建議投資者要有耐性,「長揸」該類整合概念股,待往後注資行動逐步兌現。
國資委早已明確表明,「縮減央企數目、實現整體上市」的目標,將目前150家央企,「大刀闊斧」縮減至2010年的80至100家,甚至進一步減至30至50家;而地方國企數目也不會超過1000家。上月四川突然發生大地震,仍無礙央企「如常」展開重組,顯示中央實踐上述目標的決心,旨在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央企。
至於被標籤為「優秀企業」的34家央企,其旗艦上市公司有望成為整體上市的主要骨幹,當中包括中石油(857)、中石化(386)、中海油(883)、華能國電(902)、鞍鋼(347)等。
《新京報》報道,中國一航、二航兩大航空工業集團合併成立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將融合兩者原先相互競爭的民航飛機製造相關業務,令資源集中。中信建投的航空分析師李磊認為,合併後的中航工業集團將剝離如汽車製造等非航空製造主業的資產。
中外運合併後國內第三
事實上,中國二航旗下中航科工(2357)持有62.122%股權的滬A股昌河汽車昨日停牌,計劃向中航科工出售估值約1.07億元人民幣的房屋建築物及機器設備等資產,似為中航工業集團理順產權關係做好準備。
此外,中外運集團「吞併」長航集團後,將晉身國內第三大航運企業,拉近與中遠集團及中國海運集團的實力差距。《上海證券報》日前報道,新集團將名為「中外運長航集團」,待兩大集團成立聯合工作小組,草擬具體合併方案再上報國務院,預計10月前會有明確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