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銀中資貸款飆67%<br>金管局關注信貸違約率升

港銀中資貸款飆67%
金管局關注信貸違約率升

【本報訊】受股市交投轉淡及非利息收益下降影響,本地零售銀行首季盈利較以往遜色,但對非銀行的中資企業貸款總額則繼續飆升,截至3月底錄得6288億元,較截至去年9月底,半年內銳增66.6%。銀行界指出,內地五大商業銀行受宏調限制信貸額度,惟有透過開出備用信用狀(standbyL/C),協助企業客戶將貸款需求,轉由集團在港附屬機構或其他外資行承包。 記者:劉美儀

五大商銀透過如中銀香港(2388)、工銀亞洲(349)等在港附屬機構,以合作方式由後者包銷,借予內地企業在港享結售滙權的子公司或窗口機構,中資行則從中賺取備用信用狀擔保費,避免令貸款額度爆燈。
金管局季報指,因股市波動大,中資企業整體違約概率由06年起上升,至今年3月底達到3.9%水平,反映涉及中資企業貸款的本港銀行,所承受的信貸風險可能增加,該局呼籲銀行要密切注意對資產質素的影響。
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接受訪問時同意,公佈的中資貸款數字上升,主要是中資機構或國內項目,透過內地銀行備用信用狀支援,藉本身在港子銀行或外資行進行雙邊、銀團或其他貸款活動有關;高峯期間,僅一年期的貸款息差甚至高達同業拆息加5至7厘,近期息差才稍見回落。

中資銀行曲線向內企放貸

工銀今年首5個月,有關中資機構貸款增長亦達雙位數,未來會否持續增長,他認為要取決於人民幣升值走勢,是否仍能吸引內地企業經本港子公司以外幣貸款。
有獲邀參與碧桂園(2007)主席楊國強,就收購邵氏(080)銀團融資的本地銀行表示,內地企業貸款息差可觀,這亦說明為何楊氏的貸款息差達3厘,本地銀行仍反應冷淡,因不少同業已將資金鎖定在中資企業貸款上,所剩「水頭」不多。

非利息收益降拖累盈利

金管局發言人說,中資企業貸款總額上升,是因申報規定的修訂;去年底起,零售銀行須將內地附屬機構涉及的中資企業貸款,列入計算範圍。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零售銀行的中資企業貸款總額為5504億元,較截至9月底升45.8%;而截至今年3月底,則較去年底再升14.2%至6288億元。
隨着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公司貸款信貸風險亦略為上升,不過截至3月底,零售銀行特定貸款(次級、呆滯及虧損)比率,仍較對上季度下降至0.81%,淨息差則增加1點子至2厘;惟銀行界不排除,未來季度零售銀行的稅前經營溢利會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