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治新貴演化成政府惡性腫瘤 - 李怡

蘋論:政治新貴演化成政府惡性腫瘤 - 李怡

副局政助風暴,已由良性腫瘤逐漸轉化成惡性腫瘤,若當局不迅速切除,癌症很可能全身蔓延,不僅影響政府公信力、與立會關係、民意支持度、輿論取向,而且會直接影響政府架構之內部運作,公務員士氣,公務員與問責官員的合作,政府管治能力。當然,最直接的影響是九月立法會選情。民建聯教父吳康民已在他報提出了立法會選情的問題,儘管他在文章中力圖為建制派的選情護航,但急切心情已流露。
副局政助風暴演化成癌症,乃因政府對以下問題無法解釋。
第一,是聘請這批政治新貴的目的何在?一說是要提高問責官員的施政能力。這是否意味現有局長、常秘的施政能力不足?但這批新貴又怎樣令人信服他們可加強原有局長、常秘的施政能力?一說是培育政治人才,為普選鋪路。但在政府任高官不是在學校求學,求學須交學費,現在政府反而付給他們高薪酬,拿高薪酬去受培訓,世上那有如此便宜的事?而在非民眾授權、只須向上級負責的體制下任高官,又焉能培養出可接受普選考驗的人才?
第二,招聘這批新貴的準則與程序,不但不公開,而且政府也不予交代。比如,在招聘準則中,有沒有考慮到《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一》中對主要官員的「副職」不可有外國居留權的規定?對這些新貴的政治承擔和國籍效忠有沒有要求?還是只求「做好呢份工」?後者的要求顯然只適合文官制度下的公務員而不適合「政治問責」的官員。程序方面,所謂「集體決定」,是那些人決定?怎樣決定?通過甚麼程序決定?輿論懷疑特首辦主任陳德霖包攬提名、選拔,並主導「集體面試」,若陳德霖不是心中有鬼,他應大大方方出席立會作解釋。
第三,副局政助這些新貴,與原有架構中的局長、常秘怎樣分工?與公務員體制怎樣磨合?已上任的副局政助,至今躲躲藏藏,據聞各局長正傷盡腦筋怎樣安置這批新貴,新貴不但沒有對局長提供協助,反而增添麻煩。較早前,新任副局蘇錦樑「落筆打三更」,沒有跟足指示就私下答應出席黃大仙一個地區活動,還要求該局同事為他準備講辭。而根據規定,副局長若要公務員預備和提供資料及數據,應透過局長提出要求。蘇錦樑的違規做法,已引起公務員不滿,最後要由常秘出面「擺平」。上周馬時亨帶蘇錦樑往立法會,蘇自始至終都躲在公眾席,連議員與官員聚首的議員前廳也不敢進入。倘說要由這些新貴去與政黨、議員、傳媒聯繫,怎麼他們這麼怕見人?這又回到最早的問題:到底請這些人來做甚麼?難道只為了局長出差或休假時署任幾天,或去一下飯局酒會?

第四,是市民議論紛紛的高薪酬問題。拿這麼高的薪酬,做這些躲躲藏藏、可有可無的事,有志氣的人怎麼好意思?教那些辛辛苦苦、一步一個腳印地捱上去的公務員如何服氣?這樣的高薪酬,對公務員士氣的打擊不可低估。它會直接影響整個文官體制的效率,給原有行政架構帶來致命傷。
第五,整個社會對這次副局政助的委任,已形成了共識,就是對政府的一切解說都不信任。我們無法相信甚麼提高施政能力,培訓政治人才,甚麼集體決定,甚麼物有所值,甚麼符合基本法之類的鬼話。委任副局政助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向建制派的政黨酬庸,和擴大自己的馬房,而不惜動用大量公帑,要納稅人為特首和特首辦「埋單」。
泛民提出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傳召陳德霖到立會解釋,並會提出對陳的不信任動議。若保皇政黨不支持這動議,肯定會直接影響九月立法會選舉的選情。
第六,政府和建制派政黨的道德引擎是「愛國愛港」。新貴風暴揭破他們的假面具:「愛國愛港」原來是用來欺騙市民的,他們自己並不遵循這道德規條。國民教育由是陷於破產。
筆者等待政治新貴中有骨氣、有抱負的人提出請辭,使自己可以脫離這個政府中的癌細胞組織。如沒有,那不奇怪,證明厚顏無恥、專權獨斷的政府都找對人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