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跟球迷分享過,近年球例的演變,傾向有利進攻一方,希望增加入球率,加強比賽的娛樂性。記得在20多年前開始睇波,印象上在進攻範圍內的間接自由球數量,遠比現在的多,球迷亦有較多機會可欣賞到較有心思的罰球處理方法,當然,現代足球有基斯坦奴朗拿度和派路等好手配合更輕更飄的皮球,球迷一樣有眼福。
近年常看到一個罰球攻門的方法:動用3位球員處理,第1位將皮球略推橫,第2位踩定皮球,讓主射的一位可有較佳角度避開人牆;但每次看得我焦急的是,頭兩個步驟之後,10次有8次都給防守一方有足夠時間從人牆跑出,直接封殺射球路線,於是這種方法的成功率極低。
必須撤換高美斯
但足球發展的可愛之處,在於「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在德國憑罰球險勝奧地利一役,焦點當然在波歷克的力發千鈞,但反人牆梅廸薩卡的作用同樣重要,當隊友推橫皮球,站於奧地利人牆邊、負責衝出封殺的球員準備發動時,梅廸薩卡在他身前半碼走過,在沒做任何額外動作下,阻延了負責封阻球員的反應和速度。以往曾見過不少反人牆,用身體接觸、有犯規之嫌地攔截封阻球員,明顯德國這招級數較高。
賽後相信德國球迷繼續不滿,面對弱旅只憑一個死球取勝,射手馬里奧高美斯頻頻失機;毫無疑問,普多斯基必須取代其正箭頭位置。在舒韋恩史廸加停賽下,我的拍檔、德國波專家李榮基提議用杜查奧斯基出任左翼,雖然這個選擇較冷門,但世事往往窮則變,變則通;土耳其又何嘗不是在迫於無奈下,把右閘咸美艾天托普推前,結果打出經典勝仗。
nowSports足球評述員 丁偉傑